教宗保祿六世「八十週年」公函


(校按:原譯文缺「適逢新事通諭頒佈八十週年紀念,教宗保祿六世致函信友會議及正義和平宗座委員會的主席,莫里斯.羅伊樞機」)

公函正文

引言 教會的使命

一 可敬神昆!茲值仍在鼓舞人類實現社會正義的「新事」通諭頒佈八十週念(校按:應為週年紀念之簡略語)慶辰,我人決意將前任教宗們的訓示再事延伸,以應付正在轉變的世界需要。果然,教會與人類並肩前進於此世,並對人類歷史的命運感到休戚相關。教會的任務,雖然在於向世人宣報天主聖愛及基督救世喜訊,但亦設法以福音神光照耀世人的活動,以幫忙世人執行天主聖愛的計劃,並充分實現他們的願望。

人類渴望更多正義

二 我人由於看到主之神,如何在人們心靈內從事祂的工作,如何在各處將意識到自己社會責任的信友會聚一起,如何由各大洲、各種族、各國家、各文化的人們中,並在各場合下激起傳報福音的真正使徒,而深具信心。我人在近來幾次旅行中,幸能會晤、讚賞並鼓勵上述人士。我人曾深入群眾,聽到他們的呼籲、哀怨及希望。在這些情形下,我人對我們這時代的嚴重問題獲致了新的看法。這些問題固係地區性的,但同時亦關係全人類。人類對自身及其未來,對世局演變的趨勢及意義正在追求其究竟。各國在經濟、文化及政治進展上有著令人髮指的不平衡。某些地區太過工業化,另一些地區則仍停留在農業階段;某些國家繁榮富強,另一些國家則尚掙扎於饑餓線上;某些民族文化水準甚高,另一些民族則仍從事於掃除文盲。各地人們都在渴望更多正義,渴望各私人各民族進一步互相尊重而保證和平。

需要交談的理由

三 因了地區、社會、政治制度與文化的不同,信友們的生活情形自然各異。在一些地區他們噤若寒蟬,沉默不語,他們被視為嫌疑分子,被擠至社會邊緣,被關入極權鐵幕,毫無自由可言。在另一些地區,他們柔弱的少數,難能使自己的聲音受到注意。在又一些國家內,教會的地位即使受到承認,有時還是正式的承認,卻不得不為顛覆社會的危機所衝擊。教會的某些成員受到激進主義的炫惑,相信暴力可以產生更佳的結果。同時,有些人由於不了解當前的不義,而試圖對現有的不義局勢加以延長。最後,還有些人甘為革命思想所愚弄,這類思想以斷然的承諾許給他們一個更好的世界,即使事實上是一個騙局。

四 看了上述如此不同情形,我人而欲發表一篇以一概百的言論,而欲做出一個普遍適用的解決方案,則戛(音軋)乎其難(校按:意即非常困難)矣。這決非我人所敢奢望,亦不是我人的使命。故各地區的教會應對所在地的情形加以客觀的分析,並在福音神光,即永不變更的天主聖言的燭照下,由教會有關社會問題的訓示求取思考的原則、判斷的準繩及活動的指南。而上述訓示,即教會隨著歷史的演變,特別針對工業化地區而發表的訓示,則開始形成於教宗良十三世關於工人生活情況而頒發的歷史性通諭。我人深以今天幸能慶祝這通諭頒佈八十週年紀念為榮。各地區的教會,應在聖神的助佑及與負責的主教親睦相融之下,與信仰基督的弟兄們及一切善意人士從事交談,以鑑別何者是應當採取的意見及任務,以完遂各地社經和政治在許多事情上迫切需要的改革。

交談應以福音為準繩

凡我信友,在研討何者是必須推動的改革時,首先應對福音聖訓的效力及其特點再度激發信心。福音固曾為人宣講、編寫及引用於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中,但不因此而過時。福音的靈感,因了活的經驗及許多世紀的教會傳統而更形豐富,為歸化人類及改進社會生活,現在仍然入時。不過,福音決不得用以促進局部的塵世福利而忽略其所傳報的普遍而永遠的喜訊。(牧職憲章10)


社會問題因時而異

五 值此混亂與不穩定的時分,教會有其特殊的指示可宣佈,有其特殊的支援可提供,以幫忙人們把握並駕馭其未來。自「新事」通諭以有力的權威,將剛剛工業化社會內工人不堪設想的生活情況加以揭發後,歷史的演變又使人們發見了社會正義在其他方面所有要求。「四十年」及「慈母與導師」二通諭已注意到這事實。最近的大公會議亦設法加以指出,尤其在「牧職憲章」內。我人在「民族發展」通諭中亦曾繼續發揮這思想。我人曾說:「今天我們必須承認的主要事實,是社會問題已成為世界性的。」(3節)又說:「教會再度意識到福音的要求。這使教會認定自己有義務為人人服務,以幫助人們了解其在各領域內的嚴重問題,並使人們深信,值此人類歷史的轉捩點,大家採取一致的行動是如何迫切需要的事。」(1節)

公函的目的與內容

六 即將舉行的主教會議,其任務在於仔細調查及精密研究,教會面對今天正義問題在世界上激起的嚴重問題,所有使命。不過,可敬神昆,「新事」通諭頒發八十週年慶辰使我人今天得有機會,將我人對這些問題的憂慮和思想通傳於你,因為你是「正義與和平」宗座委員會的主席兼信友會議的主席。同時我人意在以這方式,鼓勵聖座這兩個機構,為服務人類而展開教會性的活動。

七 我人這樣行事,除不忘前任教宗們業已討論並經常遇到的難題外,意在使人們注意其他若干問題。由於這些問題範圍廣闊,內容複雜與急待解決,故在即將來臨的幾年中,是信友們必須首先考慮者。目的在使信友與其他人士共同從事解決關係人類未來的新問題。我們必須將現代經濟所造成的難題置諸新的文明的廣大領域中。這些難題包括:工人的工作條件,貿易及財富分配的公平,增產必需品的重要性和責任的分擔。在最近深入而迅速的變動中,人們每天從新發見(校按:應為發現)其自我,並對其個人及集體生存的意義有所質詢。即使他們不屑於接受以往的教訓,因為人們以為那是實現於與現在太不相同的世界中的舊貨色,但他們仍然需要永不變更的真理,來照耀其認為不唯有欠穩定而且不斷變動的未來。上述真理雖說超越人們自身,但人們如果有意,則定能發現這些真理的蛛絲馬跡。(見格後:四,17)

一段 新的社會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都市化

八 無論在業已工業化或正在發展的國家內,一個引人注意的巨大現象,是都市化。農村文明終於在許多世紀後衰弱下來。農民的經濟情況低落到如此淒慘的境地,致使他們不得不逃亡至擁擠不堪、缺少工作和住屋的都市外圍。人們對處理並增進農民生活水準,是否曾予以相當的注意?

農民的離鄉背井、工業的突飛猛進、人口的繼續膨脹、中心都市的吸引力促成了人口的過度集中,使到都市的擴展幾乎不可想像。現在有人業已談到擁有幾千萬人口的特大都市(Megalopolis)。當然亦有中型市鎮,其面積比較容易保證人口的平衡。中型市鎮一面可以提供工作與因了農業的進步而有時間從事其他業務的人們,一面可以調整人們的生活環境,而更能避免貧民的?(校按:音義同群)集及市區的擁擠。

新的社會問題

九 都市不正常的膨脹固然帶來工業的發展,但二者並不等於一回事。由於工業奠基於進步的技術及使粗劣的原料變為漂亮的用品的本領,故不斷向前邁進並發揮其創造力,因而某些企業益加發達並集中,使到其他企業遭受窒息或被逼他遷。於是,便造成了新的社會問題:職業性或地區性的失業,人員的再分配或流動,工人對新工作的適應,由工業不同部門而來的不同工作條件。又,由於人們無限度地競爭,並利用現代傳播工具不斷拋售新的出品以吸引消費者,故使尚能使用的早期設備變成廢物。同時,廣大地區的民眾正在無法滿足其基本需求時,人們卻運用其技能專門製造奢侈品。真該懷疑,征服大自然的人類,其活動結果不總歸於自賊自戕?巧於使萬物替自己服務的人類(見「民族發展」通諭,25節)不反而為其出品所奴役?

新的孤獨、貧窮與歧視等

十 帶來工業繁榮的都市文明,豈非對人類智慧、組織能力及其眼光的是否遠大的一種挑戰?工業社會的都市化摧毀人類生活方式及其一貫的制度,如家庭及鄰里關係乃至信友的堂區生活方式。人類體驗到新的孤獨。這並非面對含有敵意的大自然的孤獨──大自然經過數世紀的搏?始為人類所征服──而是人類在周圍不相識的群眾中,自覺為陌生人的孤獨。無疑,都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無可避免的階段。它使人類遇到不易解決的問題,如人類應如何控制都市的膨脹,調理其組織,並如何鼓舞人們為大眾福利而工作。都市不規則的擴展產生新的貧民階級。他們定居於多次為富豪所放棄的中心地區,有時寄住於城郊,形成所謂貧困地帶,以無聲的反抗包圍著過度浪費與奢侈的中心。都市化不僅無利於人們弟兄般的會晤與彼此的扶助,反而加深歧視乃至培育人們的漠不相關。它使人們發明新的方式來剝削他人並稱霸一方,甚至利用他人的急需來獲取暴利。在門面之後隱藏著許多不幸,許多連最近鄰舍亦不曾想到的不幸。此外,都市內又氾濫著毀滅人性尊嚴的不幸,如犯罪、缺德、吸毒及淫亂。

新的住屋問題

一一 事實上,為都市有違良心及貽害家庭的非人化生活情況所犧牲者,是弱者。工人住屋的混雜情形使他們得不到最低限度的私生活。青年夫妻由於找不到他們買得起的相稱住屋而灰心喪志,並因此而發生仳離的危機。男女兒童由於住屋的狹隘而出走家庭,希望在街頭巷尾找到補償,並在無人監視下與不三不四的伴侶廝混。設法控制並駕馭這種局面是當局的重大責任。由街道鄰里或市民?集之處,著手改造社會結構,是一個迫切的需要,務使人們獲致為發展其人格所需要的種種。要在公所或堂區,設立或擴大散心及文化的設備,如各種協會及娛樂中心,以及供人們會聚一起的會場等,俾使人們得以逃避孤獨而恢復與他人的弟兄關係。

一二 建設城市,建設人們及其龐大團體的所在地,締造新的鄰里關係,發掘實現社會正義的新的制度,並對大眾不無困難的未來生活負起責任,乃是信友必須分擔的任務。必須使?集於城市狹隘區域而感到忍無可忍的人們,獲得希望的喜訊。用以達成這目標的手段是:踐諸實際生活的弟兄關係與具體的正義行為。凡意識到新的責任的信友,面對這龐大無邊的社會問題,不應失去信心。他們應記取、通過尼尼微巨城、宣揚天主仁慈的喜訊、而只以全能天主的聖言來振奮其軟弱的約納先知!在聖經內,城市固然往往是罪惡及自大狂的淵藪(校按:即聚集的地方)。自大的人們自覺有把握創造一個沒有天主的生活,甚至自以為足以對抗天主。但亦有像耶路撒冷那樣的聖城,這聖城是人與天主會晤之處,是來自上天許言的聖城。(見默三12;廿一2)

青年與婦女問題

一三 出自都市生活及工業化的社會演變,使許多至今不甚清楚的問題明朗化了。如在現代社會中青年及婦女應佔有甚麼位置一點。

到處可以看到,為了青年所有革新的願望及其對未來的不安,他們和成年一代之間的交談非常困難。盡人皆知,這能使我們兩代之間,即使在家庭內亦不例外,發生嚴重的衝突、分裂和不負責任的現象,甚至對運用權力的方式,對怎樣教育青年運用自由及如何將關係社會基礎的價值和信念傳授青年等事,亦發生爭執!

同樣,在許多國家裡,怎樣擬訂一個有關婦女的憲章,不獨成為人們研究的對象,而且往往是人們迫切的要求。這憲章的宗旨在於結束對婦女的現有歧視,並建立男女平權和重視她們尊嚴的制度。我人無意談及虛偽的男女平權,因為這樣的平等否認造物主親自安排的男女有別,而違反婦女在家庭及社會內異常主要的固有任務。法律應朝向捍衛婦女固有聖召,承認其為人的獨立性及其有分於文化、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平等權利方面發展。
勞工問題

一四 猶如最近的大公會議再次肯定者:「一切社會組織的原始、主體及宗旨是並且應當是人。」(牧職憲章25)「人人有工作權利,人人有權利得到以自己擅長的工作來發展其優點及其人格的機會,人人有權利獲取公允的報酬,以相稱地維持其物質、社會、文化及精神生活」(同上,67),並有權利在生病及年老時獲得資助。


雖然今天的民主社會為保衛上述權利,原則上已接受工人有組織工會的權利,但工人並不常能使用這權利。工會的重要角色必須為人所承認。工會的任務是代表各種工人,促使他們對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依法的合作,並發揚工人對公共福利的責任感。不過,工會的活動不能沒有困難。某些工人貪得無饜,不免偏於濫用其聲勢尤其罷工──罷工如果視作自衛的最後手段,一定是許可的──來要求某些為整個經濟及社會太過沉重的條件,或只為了達成某政治目的。凡關係整個國家生活的服務,必須定出一個極限來;罷工而使社會受到超過這極限的損失,則決不能通融。


一五 簡而言之,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已有較前進步的正義與較大的責任感。但在這廣大領域中還有許多應做的事。必須積極從事進一步的反省、探研和經驗,以滿全工人的合法願望,不然,則將噬臍莫及。工人隨著教育程度及其對自身尊嚴的意識和工會力量的增進,而益加肯定其願望。

自我主義與貪圖霸權既是人類經常遇到的誘惑,故必須有更加銳利的鑑別力,以徹底打擊有違正義的新局勢,以逐漸樹立較前更完善的正義體系。為應付來自社會工業化的變動,不斷需要迅速的適應。一定有很多人,為了適應得不夠迅速而遭受損害;同時,其最大弱點,又在於無法使人們聽到他們的呼聲。

於是,教會乃注意這些新的貧困者、病弱者、適應力欠足者、年邁者、各種被擠至社會邊緣者,並在只知爭權奪利與只講成績的無情社會中,承認、幫忙、並保障他們的地位與尊嚴。

種族歧視問題

一六 在法律或事實上,為了種族、國籍、膚色、文化、性別及宗教而受到歧視者──不幸,這並非新的現象──亦應列入為不義所犧牲的人們中。目前,由於種族歧視在各國內部及國際上引起緊張,故尤為人所關心。試圖保留或制定、以一貫的種族主義偏見為精神的法律或制度,其為人們認定是無法贊同並因而遭到人們的擯絕者,乃是理所當然的。凡為人類一分子者,莫不擁有同樣的人性尊嚴及基本權利與義務和同樣的超性宗旨。由於國家屬於每位國民,故人人在國家法律前應一律平等,應擁有參與國家經濟、文化、國民及社會生活的同等機會,並有公平分享國家財富的權利。

移民及難民問題

一七 我人正在為移居他國的許多工人的不幸情況而?心。他們由於是外國人,很難替自己在社會前有所申辯,即使他們對收容自己的國家的經濟發展真的有所貢獻。對這些工人,人們急需跳出狹隘的國家主義,而釐定一項規章,來保證他們的移居權利,來便利他們加入當地社會,使他們順利地繼續其職業,並取得相宜的住屋,如果他們與其家人得以團聚的話。(「民族發展」通諭69節)與這類人們相似的又一種人,是為找尋工作,或為逃難,尤其為逃出敵視他們的環境,而離鄉背井,而在其他民族中又沒有靠山者。

人人,尤其信友(見瑪廿五23)有義務努力設法,樹立普遍的弟兄關係。這是真的正義及持久和平不可或缺的基本信條。「如果我們拒絕待承某些一依天主肖像而受造的人們為弟兄,我們便無從真心呼求為人類公父的天主。人與天主的父子關係及其與他人的弟兄關係如此相連,使到聖經說:『那不愛的,亦不認識天主』(若一:四,8)。」(教育宣言5)

人口問題

一八 除非人類良心及時覺悟,發起一個促進人類休戚相關的總的運動,並實行有效的投資、有組織的生產、貿易及教育政策,則為了人口的激增,因失業而處於不幸或被逼做寄生蟲者的數字,勢必激增於未來幾年人。我人熟知,所有國際組織已在注意這問題。我人希望,上述各組織的人員馬上以實際行動配合其宣言。

在這方面使人惴惴不安者,是我人發現,連處於負責地位者亦為一種定命論所挾持。這定命論思想引人誤入馬爾薩斯主義(校按:Malthusian)的歧途,他們試圖以種種宣傳節育和墮胎來解決問題。反之,在這危急局勢中,必須肯定,社會沒有它便不可能存在的家庭,有權利享有資助,以保證其擁有健全發展自身的條件。我人在「民族發展」通諭內曾經聲明:「是的,國家在其權力界限中,有權干預並教導民眾,提示相應的策略。但必須絕對尊重倫理法和夫妻的合法自由。政府如剝奪人民不可轉讓的結婚生子的權利,則已無人性尊嚴可言」。(37節)

一九 為設法解決社會問題,任何時代的人們未曾受到如此顯明的呼籲。人們必須竭盡其發明的天才,運用其消耗於軍備及技術試驗的資金,來應付社會問題。人們如放棄做事的現成機會,不能及時看到即將出現的新的社會問題,則局勢將太過嚴重,將沒有可能達致所希望的和平解決!

大眾傳播工具問題

二○ 在現代較大的演變中,我人不能不予強調者,是大眾傳播工具所扮演的日形增進的角色,及其對思想、知識、組織及社會本身所有改造能力。一定,它們具有許多積極效果:藉這些工具,全球的新聞立時抵達我們每人,並取消人們間的距離,而建立彼此間的接觸,因而造成人們互相團結的因素。同時,教育、文化的傳播網亦更為之擴大。但傳播工具正為了它們的這些功用便一躍而為一種新的社會力量。人不能不對掌握這力量者所追求的目的,及其為達成這目的所使用的手段,以及他們的活動對私人在政治、思想、社會、經濟及文化生活方面的自由所有左右力,提出疑問。凡掌握這力量的人們,對他們的報導是否吻合真理,對他們的言論所產生的是怎樣的需求及反應,以及他們所頌揚的是怎樣的價值,應負起重大的倫理責任。尤其是電視,電視是求取知識的特殊方式,亦是一種新的文化,即所謂圖像文化。

當然,國家首長對這些工具日形增加的力量和影響,及其對國家生活的發展與玉成可能有的好處和危險,不得置諸不聞不問。我人呼籲他們,為公共福利而發揮其積極工作效率,鼓勵具有建設性的種種,在捍衛個人及社會基本價值上,支援私人及團體,並採取相應策略,防止有害國家進步奠基於上的公共遺產及價值。(社會傳播工具法令12)

二一 就這樣,人的視野一依為他選定的圖像而變動。此時,人又感到另一種變動;這變動是由人們自己的活動而產生的戲劇性和意想不到的結果。人忽然意識到,人而濫用世物,不獨有危險毀掉世物本身,而且人不免成為自己墮落的犧牲品。不單周遭的環境成為人的一種經常的威脅,如空氣污染、垃圾、新的疾病及其可能招致絕對毀滅的種種,連對關係人們自身的社會生活亦失卻控制力。於是,便不免為來日製造一種可能令人吃不消的環境。這是關係整個人類大家庭的一個範圍廣大的社會問題。凡我信友必須注意這些新的觀點,以便偕同其他人士,共同為今後人人有分的命運,負起責任。

二段 解決社會問題尤在糾正思想

兩大願望與基督聖愛

二二 正值科技進步改變人們的生活環境,改變人們的求知、工作、消費和交往的方式時,人們在這新的處境中經常感到兩種願望,一依人們的知識水準及教育程度,而日趨強烈;即願望享有平等及分擔責任;斯二者乃人性尊嚴及自由的表現。

二三 通過人權宣言,並通過為實現這宣言,人們所做尋求國際同意的努力,上述兩種願望在事實及制度上已有若干進步。但種族、文化、宗教、政治等歧視仍不斷重演於人間。果然,人權即使不致受到嘲笑,卻往往不為人重視,或只限於形式上受到承認而已。在許多實例中,法律並不適合實際情況。法律固然是必需的,但為建設真的正義與公平的社會關係,則嫌不足。但訓示我們愛人的福音則要我們優先尊重貧困者,注意他們在社會內的特殊情況。福音要比較幸運的人們放棄若干權利,如慷慨輸將,以服務他人。假使法律而外(校按:以外),真的缺乏尊重與服務他人的、較為高深的思想,則連法律所命令的平等,亦可能成為激烈歧視、繼續搾壓及蔑視他人的藉口。除非人們一再受到關心他人的教育,太過強調的平等,可能促成個人主義的勃起;屆時,人人將只顧索取自己的權利,而置公共福利於罔聞。

在這方面,人人看到基督精神的貢獻多末重要。這精神亦迎合人們見愛於人的願望。「愛人是塵世間第一價值」。這價值鞏固人類手足關係,並保證社會融洽與國際和平。

需要政治及社會教育

二四 人既有上述享有平等及分擔責任兩大願望,則勢必追求真正民主的社會。曾經有過若干建議。某些建議亦曾為人試用,但未能令人完全滿意。有人尚在繼續對民主的理論和實際做著研究。信友有義務參與這類研究工作,並嘗試組織和生活於政治社會中。人既是社會動物,自應在一系列個別團體中嘗試建立其命運。但這類個別團體需要範圍較大並具有普遍性的政治社會作為其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切個別活動必須發展於這較大的社會中,亦即應以公共福利為標尺。(見牧職憲章74)這說明社會教育的重要性。社會教育不獨使人明瞭各人的權利,而且使人知道與其權利密切相關的種種,亦即承認自己對他人的義務。同時,義務的思想及實踐又要看人是否有自制力、責任感和是否接受個人及團體自由的界限。

政治方向由文化及宗教決定
二五 政治活動──莫非需要說明,我們主要在談活動而不在談理論?──應當以一個在具體方案及主張上貫通一致的社會計劃為依據。而這方案及主張出自對人的聖召及這聖召所有不同社會表現的一個完整的觀念。只顧自私的國家或政黨,不應嘗試運用最壞不過的獨裁手段,強人接受其思想,而應由文化及宗教團體,在人們可以自由接受其意見的條件下,以不求名利的精神,利用其固有方法,向社會人士發表其有關人及社會的性質、原始與宗旨的最後信念。

在這領域內,最好將大公會議所宣佈的一個原則切記於心:「除非真理以其為真理的力量,柔和而強烈地滲透人心,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使人接受真理。」(信仰自由宣言1)

不得盲從所有社會思想

二六 所以,信友而有意在自以為是一種服務他人的政治活動內忠實於其信仰,便不得依附一個徹底或本質上違反其信仰及其對人的看法的思想體系;否則,等於自相矛盾。因此,信友不得依附馬克思主義,不得依附無神的唯物論及其暴力的辯證法,不得依附其將個人自由併吞於集體中,同時又否認人本身及其私人和集體的超絕性的作風。但亦不得依附自由主義,因為這主義認定,為提高自由,必須取消任何限制,必須鼓勵人們只尋求一己的利益和權勢,並認為社會的休戚相關是由私人自發自動,不期然而來的效果,而並非社會組織的目標及首要理由。

二七 不必辭費,每種社會思想皆不免曖昧不明。其成為政治或社會活動的領導思想,有時只限於將一個純粹理論的抽象觀念付諸實驗,有時則為人視作聽命於活動的一種工具,就像貫徹戰略的一種手段。在這兩種實例下,還不是以人的失常作孤注一擲?但公教信仰則高於上述思想,並且往往與之對立。因為公教信仰承認天主是超絕的造物主,祂藉著各級受造物號召擁有責任感及自由的人類。

二八 人們亦可能有危險依附一個並不奠基於真實無偽及有系統的理論的思想,並以之為足以解釋一切的主義,而樹立一個新的偶像,並往往無意間接受其極權及強制特色。因為人們幻想在這種思想內替他們的活動甚至暴力求得辯護,並替其熱中於服務社會的慷慨志願取得適當的滿足。他們的志願固仍存在,不過多次為該思想所併吞,該思想雖暗示一條解放人的途徑,結果則陷人於奴役中。

二九 今天,人們可能談到思想的退卻。這點目前可能有助於將教會高妙而堅實的卓越性公諸世界。但亦可能為了思想的退卻,人類加速倒向新的實驗主義。我人在指技術而言。技術在現代如此普遍化,似乎一躍而為人類活動的主要意義及壓倒一切的生活規範,甚而成為人類用以表現自己的某種語言。但人們並不深究這點的重大關係。

不得無條件參與社會主義運動

三○ 上述實驗主義,雖說在現代佔有重要位置,卻將人限制於一度空間,從而將人殘廢化。對這主義我們且擱置不談。但信友為社會問題而工作時,不免發見若干出源於某種思想、卻不完全相同於該思想的運動。我人前任教宗若望廿三世在其「和平於世」通諭中業已聲明,思想與運動間有所不同的可能性。他說:「對世界和人類的性質、來源及宗旨解釋失真的虛偽哲學,與一切社會、經濟、政治及文化運動,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即使這些運動出源於該哲學並由該哲學取得進展。一種學說一旦定型便不再變動。但上述各種運動,其發展既同經常在變的客觀條件不得分割,則亦不免為這些條件所深深左右。此外,誰能否認,上述運動只要符合正確理智的指示和人類合法願望,便含有堪受讚許的善的成分?」(159節)

三一 今天有些信友為社會主義思潮及其若干發展所吸引。他們試圖在社會主義內發掘幾種他們以信友名義所持有的主張。他們以為自己既受著社會主義思想的領導,故有意在這思潮內扮演一個角色。不過,這歷史性的思潮雖說在同一名義下,隨著地區及文化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形式,但以往乃至現在仍然由與公教信仰不能並立的社會主義,汲取靈感。故對這點,需要慎重的判斷。神往於社會主義的信友,往往偏於以極其籠統的詞句來形容該主義,如「社會主義無非志在發揚正義、友愛及平等。」他們拒絕承認歷來社會主義運動強加於人們的限制,以及這類運動仍然為出源於它的社會主義思想所左右。為指導人們做出具體的選擇,必須對社會主義所有不同口號加以分析。有些口號旨在使人們熱切願望並豪爽追求一個更加正義的社會。另一些口號卻帶有政治組織及目的的意味。又一些口號則意在宣佈人是完全自給自足的。同時不得誤認這些不同口號完全分離並各自獨立的。它們間在各種場合下,所有具體的連帶關係必須予以清楚的說明。這種認識可使信友見到,自己對社會主義運動的承諾到甚麼程度是許可的。同時又應保證,某些價值不致喪失,尤其應保證人們享有走向精神生活的自由、責任及出路,因為這些是保證人們發展自己整個人的條件。

不得寄希望於馬列主義

三二 還有些信友在問:隨著歷史的演變,馬克思主義是否可以在某種程度下為信友所接受。果然,他們看到馬克思主義的某種分裂,即使該主義迄今似乎是一個統一的思想,並以無神論觀念解釋整個人及整個世界的演變過程。雖然擁護馬列主義者在解釋馬列思想上正式分家,而造成思想上的對立;雖然擁有同一共產主義名義的不同政治派系公開對立,但仍有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表現做出如下的分析:

三三 在有些人看來,馬克思主義本質上仍在繼續實行階級?爭。由於他們體驗到人世間常有壟斷及貪婪兩種力量的存在並不斷死灰復燃,故他們認定馬克思主義只是?爭而已,而且有時只為了?爭而?爭,?爭應繼續不斷,並且經常應加以培育並激勵。又有人以為馬克思主義主要在於:在一黨專政下,實行政治及經濟權力的集體化,並肯定唯有這政黨能以代表和保證大眾的福利,故他們不惜剝奪各私人及社團所有自發自動和選擇的權利。第三種人認為:馬克思主義無論執政與否,常是一種社會主義思想;這思想的基礎是歷史的唯物論及否認超絕性的種種。最後有人以為馬克思主義有時以比較柔和的姿態出現並在現代人心目中顯得可愛。它好像是一種科學活動,是研究社會及政治的一種嚴格的方法,是革命理論及實踐之間的一種經由歷史證實的合理鏈鎖。這最後一種分析雖然只在某幾方面吻合事實,而在其化許多方面則大不其然,同時又一依馬克思思想解釋事實,但對某些人不獨提供工作的支援,而且使他們事前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他們以為自己是以科學方法揭示社會演變過程的。

三四 雖然通過馬克思主義現有的具體形式,人們可以對這主義各方面及其提供信友反省及活動的問題,予以分析,但如忘記使他們徹底連在一起的緊密聯繫;只顧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個別因素而不注意這些因素與其思想的關係;實際加入其階級?爭並依附馬克思對世界的解釋,而不注意這過程所帶來的、實行極權制的暴力社會,則是一種危險的幻想。

不得無保留地附和自由主義

三五 另一方面,我們見到所謂自由主義思想的復興。這思想,藉著促進經濟效率的美名,藉著捍衛私人於不斷增強並壓倒一切的組織力量的美名,以及藉著反抗政府極權趨勢的美名而蓬勃起來。一定,私人的自發自動精神必須予以維護並發揚。但依附自由主義的信友,不在將這主義奉為理想,並宣稱這主義有利於自由嗎?他們原想將這主義視作適應今天情況的新的典型,卻輕易忘記了:自由主義哲學的根本錯誤,就在於肯定私人在行為、動機及運用自由上是獨立自主的。故信友對這思想必須加以慎重的鑑別。

三六 信友面對上述各思想時,要由信德的泉源及教會訓示汲取必要的原則及適合的標準而徹底認識它們,免使自己始而為它們所吸引,繼而為它們所禁錮,及至發現這類思想對自己的限制和實行極權時,已經太晚。信友而對(校按:應為面對)上述各思想採取超然的態度,只要積極對弟兄們做著具體的服務,則等於在所有思想中,肯定自己的選擇是:以公教信友的特殊方式來為社會的積極改造有所貢獻。(牧職憲章11)

不得乞靈於烏托邦

三七 今天,我們可由上述各思想試圖肯定其自身的具體方式認識它們的弱點。官僚作風的社會主義、技術主義的資本主義及玩弄權力的民主制度,說明使人類和平共處於正義及平等內是多麼不易解決的問題。事實上,人們怎能逃避與唯物論及自我主義緊相連接的專橫與暴虐?現代幾乎無處不有抗議示威,便是為了這個原故。這似乎是人類病情深重的信號。同時,我們看到「烏托邦」又再誕生。人們宣稱:烏托邦較諸甚麼思想更能解決現代社會的政治問題。不過,忽視人們趨向烏托邦的現象,是不無危險的。烏托邦,在妄想逃避具體任務而投入想像世界中的人們,往往構成一個舒適的遁辭。生活於假想的未來中,是放棄當前責任的便利藉口。但應完全承認者,是這類有關社會的指摘多次刺激人心注視前面,使人注意到現在未加理會而實則隱寓於中的可能性,並將自己指向嶄新的未來。這能支持人們的社會活動,使人相信人的心靈具有發明的力量。如果人們不拒絕開放心門,則能響應基督的號召。號稱為「革新於主者的靈魂」的主之神,經常突破人們思想的藩籬,即使人們的理智樂於在這藩籬內找到安全,並甘願將自己的活動局限於一定範圍內。在人心靈內有一種促使人們突出任何系統及思想的力量,因為人是世界中的一個奧秘。人在歷史及心理過程內發現自身是天主的子女,在人心靈內,約束與自由,沉重的罪惡與聖神的吹噓輪流交替互爭上風。

公教信德的活力戰勝偏狹的自我主義。為人類救主耶穌基督所鼓舞並為望德所振奮的信友,參加修建人的城市的工作。這城市將是擁有和平、正義及手足關係的,將是天主悅納的祭品。(見羅:十五,16)果然,「期待新天地的希望不僅不應削弱,而且應增進我們建設此世的心火。因為新的人類大家庭是滋生於今世的,並能提供新時代的某種預示。」(牧職憲章39)


不得貿然接受人文科學的結論

三八 在這為科技變動所壟斷的世界上──科技有拉人走向新的實驗主義的危險──又出現了一個關係重大的問題。人以其理智征服了大自然,但刻下則發現人本身又為自己的理智所桎梏。人反而變成科學的研究對象。人文科學目前享有不少的繁榮。這類科學一面正在受到批評及徹底的審查,因為迄今被人接受的、有關人之為物的知識,不是顯得太過實驗化便是太過理論化。另一面,這類科學因了方法上的需要及先入的偏見,每次在不同情形下,將人的某些方面逐漸孤立起來。同時這種解釋又為人宣稱為完整的,或至少純粹由量及現象觀點來看是無所不包的。這類科學對人之為物所做成的削減(Reduction)證明有一個危險的臆斷存在。人而崇奉由上述分析而得來的看法,等於將人殘廢化,等於在科學藉口下,使了解整個人之為物的工作變成不可能的。

人文科學可能產生的嚴重危機

三九 還須注意人文科學可能引發的一項活動。這類科學可能使人做出一個社會典型,並迫令人們依照這由科學證實的典型,來調整自己的操行。於是,人便要成為被操縱的對象,不獨人的意願和需求受到駕馭和變更,連人的價值觀念亦莫不然。毫無疑問,這為來日社會及人本身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危機。因為即使人人同意建設一個為人服務的新社會,但主要問題仍在於知道人究竟是怎樣的。


教會的立場

四○ 關於人文科學所有疑慮,其對信友的影響大於對其他人的影響。但信友則不致缺乏應付的準備。就如我人在「民族發展」通諭中所寫者,這正是教會對世界文明的特殊貢獻:「由於教會有分於人類的偉大願望,並見到這些願望不幸落空後,便感到痛心疾首。所以教會切望幫助人類獲致圓滿的展望。教會所以向人類提供其獨有的、對人性及人類的全盤看法,便是為了這個。」(13節)莫非教會應當反對研究人文科學並譴責其企圖?猶如對自然科學,教會亦信任人文科學,並促使信友積極參與其研究工作。(見牧職憲章36)信友而為這類科學所鼓舞並為了希望更了解人之為物,在信德神光的燭照下,獻身與研究人文科學,教會便能與這類新的科學開始交談,這交談頗有獲致成果的希望。當然,每門科學只能在其專有領域內,獲得人的個別然而真的一面而已,決不能對人的意義取得充分及圓滿的認識。但在其界限內可能有積極的作用,這點是教會樂於承認的。這類科學可能擴大人們對自由的見解,較諸人們由於明瞭人的生活環境而料到的更多。於是,這類科學可能有補於公教的社會倫理。是的,公教社會倫理對指定的社會實例有所陳述時,必然了解自己亦是局囿於其固有領域中的。但公教社會倫理批評事物並將事物提昇至更高境界的功用則將大為加強,因為公教社會倫理指出某社會認定是絕對依附於人性的行為和價值,只是一個相對的特色而已。上述人文科學,為便於發掘人之為物,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並非足用的。這類科學好似一種日加複雜的語言,只能使人深入,但不能使人解決人心的奧蹟,亦不能對出自人心深處的願望提供充分決定性的滿足。

質的進步重於量的進步

四一 對人之為物具有進一步的認識,令人可能對存在於現代社會深處並號稱為現代社會活動的動機、尺度及宗旨的「進步」二字,作一批評和說明。從十九世紀起西方社會以及與西方社會交往頻繁的其他地區,曾寄希望於不斷的進步和無限度的進步。人們以為這是人類努力解放自身於來自大自然的需要及來自社會的壓力的手段。進步曾經是人類自由的條件及尺寸。進步因了現代化通訊工具的宣傳,及人們要求更多知識及更多消費,而成為無所不在的思想。但現在人們對這進步的價值及效果發生了疑問:這種為人永無休止地追逐的進步究竟有甚麼意義?人們正在相信可以獲致並享有進步時,進步卻逃之夭夭。這種漫無標準的進步何能滿足人心?無疑,這說明只顧量(而不顧質)的經濟進步不唯有限而且是錯誤的,亦說明人亦需要質的進步。人們彼此交往的真誠及承擔任務的負責精神對未來社會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物品的生產量及消費量。今天,人們在克服了一以經濟效率及商業、一以力量及利害關係衡量事物的誘惑後,決心以交往的密切、知識、文化的普及、互相服務並共同致力於公共福利,來取代以量為準繩的原則。莫非真的進步不在於道德意識的發揚?不在於休戚相關精神的益形擴大並自動開放自己於他人及天主?在信友來說,進步不得不朝向四末及死亡的奧蹟進展。基督的聖死與復活、聖神的默牖(校按:音友,開導之義)幫忙人在真理的進步中與唯一不致受騙的希望內(羅五:5),以知恩的心情,運用其具有創造力的自由。

三段 教會對經濟與政治的理念

教會訓示的可靠性

四二 教會面對這許多新的問題,在其固有活動範圍內,嘗試滿足人們的期待。雖說今天的困難,其範圍之大和急不容緩是空前未有的,但真沒有解決的方案嗎?與人們的研究常相伴隨者,是富有活力的公教社會訓示。這訓示即使不公然核定某種社會制度為良好的,或提供一個業已佈置妥善的模型,卻亦不限於只提示一個普遍原則而已,它還在福音大力推動下──福音的內容及需求如全部為人接受,則將是革新的泉源──將其考慮之結果怕合於正在演變的世局。同時,公教社會訓示,是以教會固有的精神,即不求名利只求服務,尤其注意最貧困者的精神施教。最後,公教社會訓示出自教會許多世紀的經驗。這經驗,除使教會繼續執行其例常任務外,又使她負起現代世界的局勢需要的大膽而具有創造性的革新工作。

教會對經濟的理念:注意公共經濟

四三 對分享福利一點,在各國內部或國際間,需要建立更合乎正義的制度。國際貿易需要脫離以實力為基礎的關係,以達成有利於大家的協議。奠基於實力的關係從未能建立持久的真的正義,即使立場的改變有時可能找出有利於交談的條件。何況實力的運用促使對方亦運用實力,而造成?爭的氣氛,這氣氛引致毫無節制的暴力。(見「民族發展」通諭,56等節)如我人迭次肯定者:「最重要的正義任務是讓各國在沒有任何經濟或政治壟斷野心的通功(校按:應為通力)合作下,促進自身的發展。由目前各國互相交織的依存關係而來的複雜問題,一定多而且巨,因此必須有勇氣修正國與國間的關係,修正產品的分配、貿易的結構、利率的管制及貨幣等國際制度。不得忘記人類是休戚相關的。又須有勇氣對富庶各國經濟成長的方式提出質問,並設法改變人們的見解,務使各國首先注意國際任務,並革新國際組織,增強其做事效率。

嚴防私人的經濟霸權

四四 在新的增產制度大力推動下,國家疆界為之突破。我們看到崛起了新的經濟勢力與同時屬於許多國家的企業。因了這些經濟勢力及企業力量的集中及善於適應,有力我行我素,而不受國家權力的干涉。因此,由公共福利觀點而言,它們處於不受控制的地位。這些私人組織可以擴大其活動,而在社會、文化及政治領域內,一躍而為經濟霸權。教宗庇護十一世在紀念「新事」通諭頒佈四十週年的通諭內業經譴責的、生產工具及經濟力量的集中,再度出現了。

力主節制貪慾,力求服務他人

四五 今天,人們渴望解放自身於需要及不再附屬於他人。但這種解放必須由內心做起。人們必須不再為貪財、貪權二者所羈絆。除非人們對他人擁有超絕的愛,並因而經常準備替他人服務,則談不到上述解放。不然,如所週知,連最具革命性的主義或思想,結果亦無非變更主人而已。新主人一旦掌握大權,便給予自己許多特權,便限制他人的自由,而建立新的違反正義的制度。於是,許多人乃對社會的造型提出疑問。促使許多國家互相競爭、彼此敵視者,乃是因為他們希望在技術、經濟及軍事上取得霸權。這種野心阻止人們建立一個為正義所左右的社會制度,在這制度內,進步的節拍一以更大的正義為依歸,決不實施違反平等的種種,決不使人們生活於不斷危及和平的、互不信任與彼此?爭的氣氛內。

教會的政治理念:輔導原則

四六 莫非我們只限於談經濟嗎?經濟活動是必要的。如果經濟活動是為服務他人,則可能成為人類弟兄關係的發祥地及天主眷顧人類的信號。經濟活動是人們實行與他人往來、承認他人權利、互相服務並肯定人格尊嚴的機會。雖然經濟多次是人們互相敵視與爭奪霸權的園地,但亦可能引發交談而培育合作精神。但經濟的危險在於吸收人們過多的精力及自由。這是人們所以感到必須轉向政治上的理由。誠然,政治一詞,意義可能混淆不清,急須加以澄清;但人人感到,社會經濟,無論其為國內或國際的,最後取決於政治權力。

政治權力乃保證社會統一的一個自然而必要的關鍵。其宗旨是公共福利。政治權力,除尊重私人、家庭及中間團體的合法自由外,應有效締造必需的條件,俾使人人獲得充分的真的幸福乃至精神目的。政治活動於其權力範圍內,這範圍在各民族與各國中,可能有所不同。政治權力常應致力於主持正義,並熱中於公共福利,因為這是它最大的責任與義務。政治權利不得為了上述任務而侵犯私人及中間團體固有的活動領域及責任,因為這是他們用以合作而達成公共福利者。果然,政治權力介入社會活動的真正目標應該是幫忙私人及社團,總不得摧毀或併吞他們。(散見「四十年」及「慈母與導師」二通諭和牧職憲章)。政治權力固有的聖召是:知道怎樣對個別問題採取不干涉態度,以集中視線於關係大眾福利的公事,甚至超越國家疆界的國際福利。認真從事政治工作,無論是地區性的、國家性的或世界性的,等於肯定,人人有義務承認:自由選擇為城市、為國家乃至為整個人類謀取福利,究竟是甚麼和有著怎樣的價值。政治──其實不止是政治──是信友為服務他人必須承擔的任務。政治雖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卻致力於調整人們彼此間的關係。政治範圍寬廣,包羅萬象,但並非唯我獨尊的。人而視政治為絕對價值,並不惜入侵他人權利,則可能帶來嚴重危機。信友雖然深知,政治必須受制於其固有原則,但如為人敦請,並立意獻身於政治活動時,則須設法採取與福音一致的抉擇,並在合法的多元主義範圍內,以有效而不求名利的態度,以私人或集體的名義,替自己的信德作證。

實現讓人人負責的民主

四七 由經濟而轉向政治一點,說明現代人的另一要求,即加倍分擔做出決議的責任。現代人,由於文化水平的提高,自由願望的增進,以及面對世界不穩定的未來,更加意識到,今天的抉擇如何左右明天的生活,故上述合法的要求益加顯著。教宗若望廿三世在「慈母與導師」通諭中(見82-97節)曾經強調,讓人們負起責任如何是人性的基本要求,如何是自由的具體運用,如何是人們發展自身的途徑。同時,又指出,如何應保證人們,在經濟尤其企業上有分於做出決議的責任。(見牧職憲章68,75)今天,人們的責任感益加擴大,而延伸於社會及政治領域。在這些領域中,使人合理地有分於做出決議的責任的制度,必須予以屹立並增強。雖然,由於有待抉擇的議案日趨複雜,必須考慮的問題日形眾多,事先料及未來的後果不無錯誤的危險──即使新的科學在這重要的關頭,致力於啟迪人心,使能善用其自由──故有時在這方面需要有所限制,但這些障礙不應將讓人人有分於做出決議及自由選擇的計劃延緩下來。為平衡日形強大的技術主義,必須發明一種民主制度,不唯讓人人得知國是並發表意見,而且讓人人負起責任。這樣一來,各社團便能逐漸分擔政府的責任並生活於責任中。同時,慣於要求自主因而對抗他人權利的自由,便可發展於人性高深的現實中,亦即人人致力於培育與他人的合作精神。但在信友,則除非喪失自身於使人自由的天主內,不能取得真的自由,恢復於基督聖死及復活內的自由。

結論

信友要積極工作

四八 教會在社會中經常有意執行兩種工作:一是照耀人心,以幫忙人們發現真理,並在誘引他們注意的各種論調中,求得應走的正路。二是參加行動,並以真誠及有效服務發揮福音的神能。教會不是為了忠實於這志願而派遣司鐸於工人中,使之執行宗徒使命?這些司鐸不是憑了充分有分於工人生活情況而為教會關心及追求工人福利的事實作證?

因此,我人一再誠懇地促請每位信友。我人重複著我人在「民族發展」通諭中的話說:「信友應負起改造世界的任務。神職人員的責任,是陳說、講解在這方面應遵循的倫理法,而在俗信友的義務是自發自動地工作,不必等待命令,務使基督精神不唯深入人們的思想、習尚,而且應打進法律和國家機構中」(59節)。每人要反躬自省:迄今所做何事,將來應做何事。只從事舉出原則,表明意向、譴責違反正義的孽行、先知似地控訴社會的惡習,是不夠的。除非人們更活潑地意識到個人的責任,並有效地做事,則上述一切等於徒託空談,毫無分量可言。除非人人了解自身亦有分於社會的不義,並需要先由自身的悔改做起,則將社會的不義諉諸他人是太容易了。這種基本的謙虛精神將能避免倔強及派系之爭,並能使人面對這似乎太過龐大的任務,而不致氣餒。信友的信心首先肇端於下列真理:他們深知,基督在此世與我們共同工作,在其妙身教會內,及通過教會,在整個人類中,繼續其完成於苦架而在復活日勝利結束的救世大功。其次,信友熟知,其他人士亦在工作,亦在為了同一目標而負起為正義及和平而奮?的任務。因為人類表面上雖似乎麻木不仁,但內心裡都願望生活於人類手足關係中,並渴求更為擴大的正義及和平。

局勢曖昧時要機警

四九 每人在不同環境、工作及組織中,要在良心裡指定其應當分擔的工作。如果信友周圍的潮流,除表示人們合法的願望外又暗示一些比較曖昧不明的趨勢,信友必須做出明智而警覺的抉擇,並避免無條件的合作,或違反真的人文主義原則的合作,即使這合作出自對他人的真誠的關心。信友如真有意一依其信德扮演一個特殊角色──這正是沒有信仰的人士期待於信友者──則在其積極承諾中應設法聲明其動機,並跳出指定的主張,而採取更廣泛的看法,以免陷入自私的派系及剝奪自由的極權主義中。

要體驗他人的不同主張

五○ 處於具體情況中的信友,如果顧慮到自己與他人的密切關係,則必須承認,人人可以合法地選擇不同的立場。同一基督信仰可能引人接受不同的承諾。(見牧職憲章43)教會敦請信友接受以基督精神、鼓舞並革新世界的兩項工作,以推進更完善的社會制度,並使社會制度適合今天的真正需求。教會向某些初看似乎採取敵對立場的信友們──這是選擇不同立場的結果──所請求者,是致力於諒解他人的立場和動機。人而忠於審查自己操行的是否正當,將使自己對他人的態度具備更深入的愛德。這深入的愛德雖承認人與人的有異,卻深信有團結一致的可能。團結信友的鏈鎖較諸分裂他們的任何事物更為有力。(同上93)

真的,許多人,即使不致只為私人利益而生活,但在現代制度及具有影響力的環境中,他們全為其思想及工作所左右。另一些人則與其階級、文化如此難分難解,使到他們毫無保留地接受其周圍所有的思想及選擇。(見得前五:2)人人要細心反省,以取得吻合基督聖訓的真的自由,這自由使人在極其個別的環境中,能以接受普遍的觀點。

要以愛德為天主聖言作證

五一 亦就因為如此,信友們參加的組織雖具有不同形式,卻有責任通力合作。他們無需以國家機構名義來做事,而應以自己的方式並以超出其個別組織性質的方式揭示基督信仰的具體要求,以合理地達成社會必需的改善。(見啟示憲章31;教友傳教法令5)沒有聖神的德能工作於信友們心中,使之在關係其弟兄們的存在及未來的事情上,服務他們,並以這類服務而為天主聖言作證,則今天較諸任何時代更無法宣講天主聖言,更無法使人們傾聽天主聖言。

五二 可敬神昆!我人深知,上述種種並未觸及今天信友與善意人士所面對的一切社會問題。對我人最近有關各國應以一致步伐來發展整個人的嚴重問題所發表的聲明,連同你不久之前在開始第二個十年發展計劃時所做獻詞,人們仍然記憶猶新。我人寫出這些思想,目的在於提供教友會議及正義與和平宗座委員會以若干新的資料,以鼓勵人們從事下列工作:「提醒天主子民,使之充分了解其在現代的角色」並「在國際間促進使徒事業」(Motu proprio "Catholicam Christi Ecclesiam": AAs, 59 (1967) pp. 26, 27)

我人懷著這些希望,祝你,可敬神昆,宗座遐福。

梵蒂岡,一九七一年,五月十四日
教宗保祿六世

教宗保祿六世,《八十週年》公函,韓山城譯釋,台北:安道社會學社,一九七○年。
准印者:羅光總主教

余偉華校對整理,二零零三年一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