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川地震後第三週
為亡者祈禱‧為生者祈福彌撒


2008/06/02

陳日君樞機講道

我們聽了約伯傳第一章的一些片段,描寫撒旦得到上主的准許試探約伯,先使他喪失了一切財產又使他喪失了子女 (七子三女),第二章裡描寫最後連約伯身體上也長滿了毒瘡。

他的三位朋友來慰問他,他們從遠處舉目一望已認不得他,就放聲大哭 (……撕破自己的衫,……把灰塵撒在頭上)。他們於是同他在灰土中,坐了七天七夜,因見他受苦太大,沒有人敢向他說一句話。

我每次參與喪禮很怕講話。人走了,不會回來了,你能說什麼,說出來的都像是風涼話。重要的是你站在傷心人的身邊,陪伴他。

但我們的信仰帶來希望,帶來安慰,帶來真正的希望,真正的安慰。我們豈能浪費我們的信仰?我們怎麼可以不為我們的希望作出交代?

今日我們追悼三星期內在四川地震中喪生的同胞,官方的數字是亡者加上失蹤者超過八萬人。有的是立即被壓死的,今天是三七;有的在瓦礫下黑暗裡和痛苦和恐懼掙扎了幾小時,幾十小時而死亡;有的被搶救到了地面,死在護士醫生的眼前。有些是天真爛漫的小朋友;有些是青年男女,家庭的依靠,祖國的希望。有些是為人父母師長的,為保護、搶救子女或學生而捨生。也有冒險救人的解放軍員及善心義工在餘震中,在山泥中,在救別人時犧牲了自己。

許多人問:為什麼上天讓死亡這麼殘酷地奪去了這麼多無辜的牲命?當他們與死亡搏鬥時天主在那裡?

降生成人的天主在瓦礫中、在黑暗裡、在他們的痛苦及恐懼中;耶穌在他們的身邊,在他們的心內。耶穌收納了他們的苦難,「他們的苦難填補了耶穌苦難的不足」。保祿的這句話是在哥1:24。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就是用這句話做了他一封牧函的開端,那牧函的題目是「論得救恩的痛苦」。

各位兄弟姊妹,請你們容我比較長氣些,若望保祿二世的那牧函實在太寶貴了。他詳細解釋了人的苦難怎樣填補耶穌苦難的不足。

他說:「基督的苦難所創造了的得救當然是無窮無盡,取之不盡的,沒有人能再有所增加,但同時,基督向所有人類的痛苦,開啟了祂自己救贖的苦難,這樣,不論人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和在歷史任何時刻,他就依他自己的方法,補充基督藉以完成救贖的痛苦。

世界的救贖經由基督自己的痛苦已圓滿地完成了,同時這救贖在人類歷史中藉著苦難還生活著並不斷發展。教會向這帶來救贖的痛苦致敬。

亡者的痛苦有助人類的得救,但我們卻未能在他們的痛苦中幫助他們,我們一定想過:如果我也能親自到災場,把一滴清水送到瓦礫下絕望的人口中,伸隻手讓垂死的人抓住,或在他身邊說些安慰鼓勵的話,那多麼好呢?現在不是太晚了嗎?

不要忘了祈禱是超越時空的。我們追思亡者難道祇是為讓現在煉獄中的早日升天?不,耶穌可以提前用了我們今天的祈禱為幫助亡者於死亡的時刻,正如祂提前用了救世恩寵使聖母無染原罪,正如祂的苦難拯救了祂降生之前的人類。讓我們抱?這樣的信心,今日、來日繼續為災難中喪生的人祈禱。

痛苦死亡來自罪惡,但不是每人擔擋自己的罪過。約伯並沒有犯罪而受苦,無罪的耶穌把一切的罪過放在自己身上,祂也把一切痛苦收集起來,耶穌用祂自己忍受的及全世界人類的痛苦消除了全人類的罪過。「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我們面對的不祇是痛苦和死亡的奧秘,更是愛和生命的奧秘。

聖保祿說:「我受苦難,但我並不以此為恥,因為我知道我所信賴的是誰」(弟後1:12)。約伯說:「我確實知道我的救主活?,最後……我要看到天主」。

那八萬多喪生者的命運看來很悲慘,但他們最後遭遇的究竟是什麼、他們得到了一個驚喜,他們好像夢中醒來,原來有一位天父等待?他們,原來有瑪利亞慈母和無數天朝聖人天神歡迎他們進入了永恆的樂園。這才是信仰的事實。天主為我們計劃的是生命、是永遠的生命。

我們今晚不是來追悼亡者嗎?我們能輕鬆地遣忘他們的苦難嗎?當然不能。我們在電視螢幕上、在報章上見到的一幕一幕的悲慘動人的情景不時會再顯現在我們的腦裡。耶穌到了瑪爾大和瑪利亞家裡,來到拉匝祿墳墓時他也流淚了。但讓我們跟祂行到墓前,他大聲喊說:「拉匝祿出來吧!」本已死了的、活生生的出來了。

耶穌剛說過:「我是生命,我是復活」。

拉匝祿的復活無非是一個標記,主熱愛生命,不忍心他的朋友死去。拉匝祿復生後活多了幾年,最後他還是完結了塵世的旅途,但耶穌為眾人所預備的,付出代價所爭取到的,卻是永久的、幸福的生命。

我們還是要以約伯的話作結論:「願上主的名受到讚美!」

亡者進入了永生,但留下在苦海裡的人千千萬萬。有逃生中失了手腳的,有其他重傷的,有失了父母的孤兒,有失了獨生子女的父母。家破人亡使無數的心靈破碎。有救災的也成了災難中的人。在這壓到性的災難前我們也祇能低頭、靜默。人是多麼渺小,多麼無助。

但我們看到就在這最無助的情形下,上主彰顯了人性的偉大,全世界的愛心凝聚在災民的身邊。

瘋狂追求錢財、權勢的人忽然覺悟這一切的空虛,原來寶貴的是生命、是親情,是人類的大同博愛。也有人說地震震出了一個新中國。讓我們在這美好的基礎上繼續發揮人性的美善:愛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也堅信祈禱的大能,不要輕易把四川的災民遺忘了。這是一項持久的工程。

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因望德獲救」的通諭裡說:人如何接納痛苦及受苦的人決定他人性的成熟。如果一個社會不能接納受苦的成員,不懂得扶助他們,分擔他們的苦難,那不是一個符合人性的社會。社會能否有符合人性的表現也就要看每個人是否懂得痛苦的意義。痛苦是淨煉心靈的機會,幫助人成熟,帶人邁向真正的希望。

教宗在同一通諭中用聖奧斯定的教訓解釋祈禱的作用,人心像一個器皿,如果裝滿醋就不能裝蜜糖,在祈禱中我們培育我們的願望,擴大我們的心,淨化它,使我們能更專心愛天主也更開放心胸去關愛在痛苦中的兄弟姊妹。

當然最崇高的、最有效的祈禱是禮儀中的祈禱,讓我們把四川的災民帶在我們心中,帶到祭台上,為他們奉獻耶穌,同耶穌奉獻他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