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保禄六世“八十周年”公函



(校按:原译文缺“适逢新事通谕颁布八十周年纪念,教宗保禄六世致函信友会议及正义和平宗座委员会的主席,莫里斯.罗伊枢机”)

公函正文

引言 教会的使命

一 可敬神昆!兹值仍在鼓舞人类实现社会正义的“新事”通谕颁布八十周念(校按:应为周年纪念之简略语)庆辰,我人决意将前任教宗们的训示再事延伸,以应付正在转变的世界需要。果然,教会与人类并肩前进于此世,并对人类历史的命运感到休戚相关。教会的任务,虽然在于向世人宣报天主圣爱及基督救世喜讯,但亦设法以福音神光照耀世人的活动,以帮忙世人执行天主圣爱的计划,并充分实现他们的愿望。

人类渴望更多正义

二 我人由于看到主之神,如何在人们心灵内从事祂的工作,如何在各处将意识到自己社会责任的信友会聚一起,如何由各大洲、各种族、各国家、各文化的人们中,并在各场合下激起传报福音的真正使徒,而深具信心。我人在近来几次旅行中,幸能会晤、赞赏并鼓励上述人士。我人曾深入群众,听到他们的呼吁、哀怨及希望。在这些情形下,我人对我们这时代的严重问题获致了新的看法。这些问题固系地区性的,但同时亦关系全人类。人类对自身及其未来,对世局演变的趋势及意义正在追求其究竟。各国在经济、文化及政治进展上有着令人发指的不平衡。某些地区太过工业化,另一些地区则仍停留在农业阶段;某些国家繁荣富强,另一些国家则尚挣扎于饥饿线上;某些民族文化水准甚高,另一些民族则仍从事于扫除文盲。各地人们都在渴望更多正义,渴望各私人各民族进一步互相尊重而保证和平。

需要交谈的理由

三 因了地区、社会、政治制度与文化的不同,信友们的生活情形自然各异。在一些地区他们噤若寒蝉,沉默不语,他们被视为嫌疑分子,被挤至社会边缘,被关入极权铁幕,毫无自由可言。在另一些地区,他们柔弱的少数,难能使自己的声音受到注意。在又一些国家内,教会的地位即使受到承认,有时还是正式的承认,却不得不为颠覆社会的危机所冲击。教会的某些成员受到激进主义的炫惑,相信暴力可以产生更佳的结果。同时,有些人由于不了解当前的不义,而试图对现有的不义局势加以延长。最后,还有些人甘为革命思想所愚弄,这类思想以断然的承诺许给他们一个更好的世界,即使事实上是一个骗局。

四 看了上述如此不同情形,我人而欲发表一篇以一概百的言论,而欲做出一个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案,则戛(音轧)乎其难(校按:意即非常困难)矣。这决非我人所敢奢望,亦不是我人的使命。故各地区的教会应对所在地的情形加以客观的分析,并在福音神光,即永不变更的天主圣言的烛照下,由教会有关社会问题的训示求取思考的原则、判断的准绳及活动的指南。而上述训示,即教会随着历史的演变,特别针对工业化地区而发表的训示,则开始形成于教宗良十三世关于工人生活情况而颁发的历史性通谕。我人深以今天幸能庆祝这通谕颁布八十周年纪念为荣。各地区的教会,应在圣神的助佑及与负责的主教亲睦相融之下,与信仰基督的弟兄们及一切善意人士从事交谈,以鉴别何者是应当采取的意见及任务,以完遂各地社经和政治在许多事情上迫切需要的改革。

交谈应以福音为准绳

凡我信友,在研讨何者是必须推动的改革时,首先应对福音圣训的效力及其特点再度激发信心。福音固曾为人宣讲、编写及引用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但不因此而过时。福音的灵感,因了活的经验及许多世纪的教会传统而更形丰富,为归化人类及改进社会生活,现在仍然入时。不过,福音决不得用以促进局部的尘世福利而忽略其所传报的普遍而永远的喜讯。(牧职宪章10)


社会问题因时而异

五 值此混乱与不稳定的时分,教会有其特殊的指示可宣布,有其特殊的支援可提供,以帮忙人们把握并驾驭其未来。自“新事”通谕以有力的权威,将刚刚工业化社会内工人不堪设想的生活情况加以揭发后,历史的演变又使人们发见了社会正义在其他方面所有要求。“四十年”及“慈母与导师”二通谕已注意到这事实。最近的大公会议亦设法加以指出,尤其在“牧职宪章”内。我人在“民族发展”通谕中亦曾继续发挥这思想。我人曾说:“今天我们必须承认的主要事实,是社会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3节)又说:“教会再度意识到福音的要求。这使教会认定自己有义务为人人服务,以帮助人们了解其在各领域内的严重问题,并使人们深信,值此人类历史的转捩点,大家采取一致的行动是如何迫切需要的事。”(1节)

公函的目的与内容

六 即将举行的主教会议,其任务在于仔细调查及精密研究,教会面对今天正义问题在世界上激起的严重问题,所有使命。不过,可敬神昆,“新事”通谕颁发八十周年庆辰使我人今天得有机会,将我人对这些问题的忧虑和思想通传于你,因为你是“正义与和平”宗座委员会的主席兼信友会议的主席。同时我人意在以这方式,鼓励圣座这两个机构,为服务人类而展开教会性的活动。

七 我人这样行事,除不忘前任教宗们业已讨论并经常遇到的难题外,意在使人们注意其他若干问题。由于这些问题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与急待解决,故在即将来临的几年中,是信友们必须首先考虑者。目的在使信友与其他人士共同从事解决关系人类未来的新问题。我们必须将现代经济所造成的难题置诸新的文明的广大领域中。这些难题包括:工人的工作条件,贸易及财富分配的公平,增产必需品的重要性和责任的分担。在最近深入而迅速的变动中,人们每天从新发见(校按:应为发现)其自我,并对其个人及集体生存的意义有所质询。即使他们不屑于接受以往的教训,因为人们以为那是实现于与现在太不相同的世界中的旧货色,但他们仍然需要永不变更的真理,来照耀其认为不唯有欠稳定而且不断变动的未来。上述真理虽说超越人们自身,但人们如果有意,则定能发现这些真理的蛛丝马迹。(见格后:四,17)

一段 新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都市化

八 无论在业已工业化或正在发展的国家内,一个引人注意的巨大现象,是都市化。农村文明终于在许多世纪后衰弱下来。农民的经济情况低落到如此凄惨的境地,致使他们不得不逃亡至拥挤不堪、缺少工作和住屋的都市外围。人们对处理并增进农民生活水准,是否曾予以相当的注意?

农民的离乡背井、工业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继续膨胀、中心都市的吸引力促成了人口的过度集中,使到都市的扩展几乎不可想像。现在有人业已谈到拥有几千万人口的特大都市(Megalopolis)。当然亦有中型市镇,其面积比较容易保证人口的平衡。中型市镇一面可以提供工作与因了农业的进步而有时间从事其他业务的人们,一面可以调整人们的生活环境,而更能避免贫民的?(校按:音义同群)集及市区的拥挤。

新的社会问题

九 都市不正常的膨胀固然带来工业的发展,但二者并不等于一回事。由于工业奠基于进步的技术及使粗劣的原料变为漂亮的用品的本领,故不断向前迈进并发挥其创造力,因而某些企业益加发达并集中,使到其他企业遭受窒息或被逼他迁。于是,便造成了新的社会问题:职业性或地区性的失业,人员的再分配或流动,工人对新工作的适应,由工业不同部门而来的不同工作条件。又,由于人们无限度地竞争,并利用现代传播工具不断抛售新的出品以吸引消费者,故使尚能使用的早期设备变成废物。同时,广大地区的民众正在无法满足其基本需求时,人们却运用其技能专门制造奢侈品。真该怀疑,征服大自然的人类,其活动结果不总归于自贼自戕?巧于使万物替自己服务的人类(见“民族发展”通谕,25节)不反而为其出品所奴役?

新的孤独、贫穷与歧视等

十 带来工业繁荣的都市文明,岂非对人类智慧、组织能力及其眼光的是否远大的一种挑战?工业社会的都市化摧毁人类生活方式及其一贯的制度,如家庭及邻里关系乃至信友的堂区生活方式。人类体验到新的孤独。这并非面对含有敌意的大自然的孤独──大自然经过数世纪的搏?始为人类所征服──而是人类在周围不相识的群众中,自觉为陌生人的孤独。无疑,都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可避免的阶段。它使人类遇到不易解决的问题,如人类应如何控制都市的膨胀,调理其组织,并如何鼓舞人们为大众福利而工作。都市不规则的扩展产生新的贫民阶级。他们定居于多次为富豪所放弃的中心地区,有时寄住于城郊,形成所谓贫困地带,以无声的反抗包围着过度浪费与奢侈的中心。都市化不仅无利于人们弟兄般的会晤与彼此的扶助,反而加深歧视乃至培育人们的漠不相关。它使人们发明新的方式来剥削他人并称霸一方,甚至利用他人的急需来获取暴利。在门面之后隐藏着许多不幸,许多连最近邻舍亦不曾想到的不幸。此外,都市内又泛滥着毁灭人性尊严的不幸,如犯罪、缺德、吸毒及淫乱。

新的住屋问题

一一 事实上,为都市有违良心及贻害家庭的非人化生活情况所牺牲者,是弱者。工人住屋的混杂情形使他们得不到最低限度的私生活。青年夫妻由于找不到他们买得起的相称住屋而灰心丧志,并因此而发生仳离的危机。男女儿童由于住屋的狭隘而出走家庭,希望在街头巷尾找到补偿,并在无人监视下与不三不四的伴侣厮混。设法控制并驾驭这种局面是当局的重大责任。由街道邻里或市民?集之处,着手改造社会结构,是一个迫切的需要,务使人们获致为发展其人格所需要的种种。要在公所或堂区,设立或扩大散心及文化的设备,如各种协会及娱乐中心,以及供人们会聚一起的会场等,俾使人们得以逃避孤独而恢复与他人的弟兄关系。

一二 建设城市,建设人们及其庞大团体的所在地,缔造新的邻里关系,发掘实现社会正义的新的制度,并对大众不无困难的未来生活负起责任,乃是信友必须分担的任务。必须使?集于城市狭隘区域而感到忍无可忍的人们,获得希望的喜讯。用以达成这目标的手段是:践诸实际生活的弟兄关系与具体的正义行为。凡意识到新的责任的信友,面对这庞大无边的社会问题,不应失去信心。他们应记取、通过尼尼微巨城、宣扬天主仁慈的喜讯、而只以全能天主的圣言来振奋其软弱的约纳先知!在圣经内,城市固然往往是罪恶及自大狂的渊薮(校按:即聚集的地方)。自大的人们自觉有把握创造一个没有天主的生活,甚至自以为足以对抗天主。但亦有像耶路撒冷那样的圣城,这圣城是人与天主会晤之处,是来自上天许言的圣城。(见默三12;廿一2)

青年与妇女问题

一三 出自都市生活及工业化的社会演变,使许多至今不甚清楚的问题明朗化了。如在现代社会中青年及妇女应占有甚么位置一点。

到处可以看到,为了青年所有革新的愿望及其对未来的不安,他们和成年一代之间的交谈非常困难。尽人皆知,这能使我们两代之间,即使在家庭内亦不例外,发生严重的冲突、分裂和不负责任的现象,甚至对运用权力的方式,对怎样教育青年运用自由及如何将关系社会基础的价值和信念传授青年等事,亦发生争执!

同样,在许多国家里,怎样拟订一个有关妇女的宪章,不独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而且往往是人们迫切的要求。这宪章的宗旨在于结束对妇女的现有歧视,并建立男女平权和重视她们尊严的制度。我人无意谈及虚伪的男女平权,因为这样的平等否认造物主亲自安排的男女有别,而违反妇女在家庭及社会内异常主要的固有任务。法律应朝向捍卫妇女固有圣召,承认其为人的独立性及其有分于文化、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平等权利方面发展。
劳工问题

一四 犹如最近的大公会议再次肯定者:“一切社会组织的原始、主体及宗旨是并且应当是人。”(牧职宪章25)“人人有工作权利,人人有权利得到以自己擅长的工作来发展其优点及其人格的机会,人人有权利获取公允的报酬,以相称地维持其物质、社会、文化及精神生活”(同上,67),并有权利在生病及年老时获得资助。


虽然今天的民主社会为保卫上述权利,原则上已接受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利,但工人并不常能使用这权利。工会的重要角色必须为人所承认。工会的任务是代表各种工人,促使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依法的合作,并发扬工人对公共福利的责任感。不过,工会的活动不能没有困难。某些工人贪得无餍,不免偏于滥用其声势尤其罢工──罢工如果视作自卫的最后手段,一定是许可的──来要求某些为整个经济及社会太过沉重的条件,或只为了达成某政治目的。凡关系整个国家生活的服务,必须定出一个极限来;罢工而使社会受到超过这极限的损失,则决不能通融。


一五 简而言之,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已有较前进步的正义与较大的责任感。但在这广大领域中还有许多应做的事。必须积极从事进一步的反省、探研和经验,以满全工人的合法愿望,不然,则将噬脐莫及。工人随着教育程度及其对自身尊严的意识和工会力量的增进,而益加肯定其愿望。

自我主义与贪图霸权既是人类经常遇到的诱惑,故必须有更加锐利的鉴别力,以彻底打击有违正义的新局势,以逐渐树立较前更完善的正义体系。为应付来自社会工业化的变动,不断需要迅速的适应。一定有很多人,为了适应得不够迅速而遭受损害;同时,其最大弱点,又在于无法使人们听到他们的呼声。

于是,教会乃注意这些新的贫困者、病弱者、适应力欠足者、年迈者、各种被挤至社会边缘者,并在只知争权夺利与只讲成绩的无情社会中,承认、帮忙、并保障他们的地位与尊严。

种族歧视问题

一六 在法律或事实上,为了种族、国籍、肤色、文化、性别及宗教而受到歧视者──不幸,这并非新的现象──亦应列入为不义所牺牲的人们中。目前,由于种族歧视在各国内部及国际上引起紧张,故尤为人所关心。试图保留或制定、以一贯的种族主义偏见为精神的法律或制度,其为人们认定是无法赞同并因而遭到人们的摈绝者,乃是理所当然的。凡为人类一分子者,莫不拥有同样的人性尊严及基本权利与义务和同样的超性宗旨。由于国家属于每位国民,故人人在国家法律前应一律平等,应拥有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国民及社会生活的同等机会,并有公平分享国家财富的权利。

移民及难民问题

一七 我人正在为移居他国的许多工人的不幸情况而?心。他们由于是外国人,很难替自己在社会前有所申辩,即使他们对收容自己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真的有所贡献。对这些工人,人们急需跳出狭隘的国家主义,而厘定一项规章,来保证他们的移居权利,来便利他们加入当地社会,使他们顺利地继续其职业,并取得相宜的住屋,如果他们与其家人得以团聚的话。(“民族发展”通谕69节)与这类人们相似的又一种人,是为找寻工作,或为逃难,尤其为逃出敌视他们的环境,而离乡背井,而在其他民族中又没有靠山者。

人人,尤其信友(见玛廿五23)有义务努力设法,树立普遍的弟兄关系。这是真的正义及持久和平不可或缺的基本信条。“如果我们拒绝待承某些一依天主肖像而受造的人们为弟兄,我们便无从真心呼求为人类公父的天主。人与天主的父子关系及其与他人的弟兄关系如此相连,使到圣经说:‘那不爱的,亦不认识天主’(若一:四,8)。”(教育宣言5)

人口问题

一八 除非人类良心及时觉悟,发起一个促进人类休戚相关的总的运动,并实行有效的投资、有组织的生产、贸易及教育政策,则为了人口的激增,因失业而处于不幸或被逼做寄生虫者的数字,势必激增于未来几年人。我人熟知,所有国际组织已在注意这问题。我人希望,上述各组织的人员马上以实际行动配合其宣言。

在这方面使人惴惴不安者,是我人发现,连处于负责地位者亦为一种定命论所挟持。这定命论思想引人误入马尔萨斯主义(校按:Malthusian)的歧途,他们试图以种种宣传节育和堕胎来解决问题。反之,在这危急局势中,必须肯定,社会没有它便不可能存在的家庭,有权利享有资助,以保证其拥有健全发展自身的条件。我人在“民族发展”通谕内曾经声明:“是的,国家在其权力界限中,有权干预并教导民众,提示相应的策略。但必须绝对尊重伦理法和夫妻的合法自由。政府如剥夺人民不可转让的结婚生子的权利,则已无人性尊严可言”。(37节)

一九 为设法解决社会问题,任何时代的人们未曾受到如此显明的呼吁。人们必须竭尽其发明的天才,运用其消耗于军备及技术试验的资金,来应付社会问题。人们如放弃做事的现成机会,不能及时看到即将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则局势将太过严重,将没有可能达致所希望的和平解决!

大众传播工具问题

二○ 在现代较大的演变中,我人不能不予强调者,是大众传播工具所扮演的日形增进的角色,及其对思想、知识、组织及社会本身所有改造能力。一定,它们具有许多积极效果:藉这些工具,全球的新闻立时抵达我们每人,并取消人们间的距离,而建立彼此间的接触,因而造成人们互相团结的因素。同时,教育、文化的传播网亦更为之扩大。但传播工具正为了它们的这些功用便一跃而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人不能不对掌握这力量者所追求的目的,及其为达成这目的所使用的手段,以及他们的活动对私人在政治、思想、社会、经济及文化生活方面的自由所有左右力,提出疑问。凡掌握这力量的人们,对他们的报导是否吻合真理,对他们的言论所产生的是怎样的需求及反应,以及他们所颂扬的是怎样的价值,应负起重大的伦理责任。尤其是电视,电视是求取知识的特殊方式,亦是一种新的文化,即所谓图像文化。

当然,国家首长对这些工具日形增加的力量和影响,及其对国家生活的发展与玉成可能有的好处和危险,不得置诸不闻不问。我人呼吁他们,为公共福利而发挥其积极工作效率,鼓励具有建设性的种种,在捍卫个人及社会基本价值上,支援私人及团体,并采取相应策略,防止有害国家进步奠基于上的公共遗产及价值。(社会传播工具法令12)

二一 就这样,人的视野一依为他选定的图像而变动。此时,人又感到另一种变动;这变动是由人们自己的活动而产生的戏剧性和意想不到的结果。人忽然意识到,人而滥用世物,不独有危险毁掉世物本身,而且人不免成为自己堕落的牺牲品。不单周遭的环境成为人的一种经常的威胁,如空气污染、垃圾、新的疾病及其可能招致绝对毁灭的种种,连对关系人们自身的社会生活亦失却控制力。于是,便不免为来日制造一种可能令人吃不消的环境。这是关系整个人类大家庭的一个范围广大的社会问题。凡我信友必须注意这些新的观点,以便偕同其他人士,共同为今后人人有分的命运,负起责任。

二段 解决社会问题尤在纠正思想

两大愿望与基督圣爱

二二 正值科技进步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人们的求知、工作、消费和交往的方式时,人们在这新的处境中经常感到两种愿望,一依人们的知识水准及教育程度,而日趋强烈;即愿望享有平等及分担责任;斯二者乃人性尊严及自由的表现。

二三 通过人权宣言,并通过为实现这宣言,人们所做寻求国际同意的努力,上述两种愿望在事实及制度上已有若干进步。但种族、文化、宗教、政治等歧视仍不断重演于人间。果然,人权即使不致受到嘲笑,却往往不为人重视,或只限于形式上受到承认而已。在许多实例中,法律并不适合实际情况。法律固然是必需的,但为建设真的正义与公平的社会关系,则嫌不足。但训示我们爱人的福音则要我们优先尊重贫困者,注意他们在社会内的特殊情况。福音要比较幸运的人们放弃若干权利,如慷慨输将,以服务他人。假使法律而外(校按:以外),真的缺乏尊重与服务他人的、较为高深的思想,则连法律所命令的平等,亦可能成为激烈歧视、继续榨压及蔑视他人的藉口。除非人们一再受到关心他人的教育,太过强调的平等,可能促成个人主义的勃起;届时,人人将只顾索取自己的权利,而置公共福利于罔闻。

在这方面,人人看到基督精神的贡献多末重要。这精神亦迎合人们见爱于人的愿望。“爱人是尘世间第一价值”。这价值巩固人类手足关系,并保证社会融洽与国际和平。

需要政治及社会教育

二四 人既有上述享有平等及分担责任两大愿望,则势必追求真正民主的社会。曾经有过若干建议。某些建议亦曾为人试用,但未能令人完全满意。有人尚在继续对民主的理论和实际做着研究。信友有义务参与这类研究工作,并尝试组织和生活于政治社会中。人既是社会动物,自应在一系列个别团体中尝试建立其命运。但这类个别团体需要范围较大并具有普遍性的政治社会作为其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切个别活动必须发展于这较大的社会中,亦即应以公共福利为标尺。(见牧职宪章74)这说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教育不独使人明了各人的权利,而且使人知道与其权利密切相关的种种,亦即承认自己对他人的义务。同时,义务的思想及实践又要看人是否有自制力、责任感和是否接受个人及团体自由的界限。

政治方向由文化及宗教决定
二五 政治活动──莫非需要说明,我们主要在谈活动而不在谈理论?──应当以一个在具体方案及主张上贯通一致的社会计划为依据。而这方案及主张出自对人的圣召及这圣召所有不同社会表现的一个完整的观念。只顾自私的国家或政党,不应尝试运用最坏不过的独裁手段,强人接受其思想,而应由文化及宗教团体,在人们可以自由接受其意见的条件下,以不求名利的精神,利用其固有方法,向社会人士发表其有关人及社会的性质、原始与宗旨的最后信念。

在这领域内,最好将大公会议所宣布的一个原则切记于心:“除非真理以其为真理的力量,柔和而强烈地渗透人心,没有其他方法可以使人接受真理。”(信仰自由宣言1)

不得盲从所有社会思想

二六 所以,信友而有意在自以为是一种服务他人的政治活动内忠实于其信仰,便不得依附一个彻底或本质上违反其信仰及其对人的看法的思想体系;否则,等于自相矛盾。因此,信友不得依附马克思主义,不得依附无神的唯物论及其暴力的辩证法,不得依附其将个人自由并吞于集体中,同时又否认人本身及其私人和集体的超绝性的作风。但亦不得依附自由主义,因为这主义认定,为提高自由,必须取消任何限制,必须鼓励人们只寻求一己的利益和权势,并认为社会的休戚相关是由私人自发自动,不期然而来的效果,而并非社会组织的目标及首要理由。

二七 不必辞费,每种社会思想皆不免暧昧不明。其成为政治或社会活动的领导思想,有时只限于将一个纯粹理论的抽象观念付诸实验,有时则为人视作听命于活动的一种工具,就像贯彻战略的一种手段。在这两种实例下,还不是以人的失常作孤注一掷?但公教信仰则高于上述思想,并且往往与之对立。因为公教信仰承认天主是超绝的造物主,祂藉着各级受造物号召拥有责任感及自由的人类。

二八 人们亦可能有危险依附一个并不奠基于真实无伪及有系统的理论的思想,并以之为足以解释一切的主义,而树立一个新的偶像,并往往无意间接受其极权及强制特色。因为人们幻想在这种思想内替他们的活动甚至暴力求得辩护,并替其热中于服务社会的慷慨志愿取得适当的满足。他们的志愿固仍存在,不过多次为该思想所并吞,该思想虽暗示一条解放人的途径,结果则陷人于奴役中。

二九 今天,人们可能谈到思想的退却。这点目前可能有助于将教会高妙而坚实的卓越性公诸世界。但亦可能为了思想的退却,人类加速倒向新的实验主义。我人在指技术而言。技术在现代如此普遍化,似乎一跃而为人类活动的主要意义及压倒一切的生活规范,甚而成为人类用以表现自己的某种语言。但人们并不深究这点的重大关系。

不得无条件参与社会主义运动

三○ 上述实验主义,虽说在现代占有重要位置,却将人限制于一度空间,从而将人残废化。对这主义我们且搁置不谈。但信友为社会问题而工作时,不免发见若干出源于某种思想、却不完全相同于该思想的运动。我人前任教宗若望廿三世在其“和平于世”通谕中业已声明,思想与运动间有所不同的可能性。他说:“对世界和人类的性质、来源及宗旨解释失真的虚伪哲学,与一切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运动,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即使这些运动出源于该哲学并由该哲学取得进展。一种学说一旦定型便不再变动。但上述各种运动,其发展既同经常在变的客观条件不得分割,则亦不免为这些条件所深深左右。此外,谁能否认,上述运动只要符合正确理智的指示和人类合法愿望,便含有堪受赞许的善的成分?”(159节)

三一 今天有些信友为社会主义思潮及其若干发展所吸引。他们试图在社会主义内发掘几种他们以信友名义所持有的主张。他们以为自己既受着社会主义思想的领导,故有意在这思潮内扮演一个角色。不过,这历史性的思潮虽说在同一名义下,随着地区及文化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但以往乃至现在仍然由与公教信仰不能并立的社会主义,汲取灵感。故对这点,需要慎重的判断。神往于社会主义的信友,往往偏于以极其笼统的词句来形容该主义,如“社会主义无非志在发扬正义、友爱及平等。”他们拒绝承认历来社会主义运动强加于人们的限制,以及这类运动仍然为出源于它的社会主义思想所左右。为指导人们做出具体的选择,必须对社会主义所有不同口号加以分析。有些口号旨在使人们热切愿望并豪爽追求一个更加正义的社会。另一些口号却带有政治组织及目的的意味。又一些口号则意在宣布人是完全自给自足的。同时不得误认这些不同口号完全分离并各自独立的。它们间在各种场合下,所有具体的连带关系必须予以清楚的说明。这种认识可使信友见到,自己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承诺到甚么程度是许可的。同时又应保证,某些价值不致丧失,尤其应保证人们享有走向精神生活的自由、责任及出路,因为这些是保证人们发展自己整个人的条件。

不得寄希望于马列主义

三二 还有些信友在问:随着历史的演变,马克思主义是否可以在某种程度下为信友所接受。果然,他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某种分裂,即使该主义迄今似乎是一个统一的思想,并以无神论观念解释整个人及整个世界的演变过程。虽然拥护马列主义者在解释马列思想上正式分家,而造成思想上的对立;虽然拥有同一共产主义名义的不同政治派系公开对立,但仍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表现做出如下的分析:

三三 在有些人看来,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仍在继续实行阶级?争。由于他们体验到人世间常有垄断及贪婪两种力量的存在并不断死灰复燃,故他们认定马克思主义只是?争而已,而且有时只为了?争而?争,?争应继续不断,并且经常应加以培育并激励。又有人以为马克思主义主要在于:在一党专政下,实行政治及经济权力的集体化,并肯定唯有这政党能以代表和保证大众的福利,故他们不惜剥夺各私人及社团所有自发自动和选择的权利。第三种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无论执政与否,常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想;这思想的基础是历史的唯物论及否认超绝性的种种。最后有人以为马克思主义有时以比较柔和的姿态出现并在现代人心目中显得可爱。它好像是一种科学活动,是研究社会及政治的一种严格的方法,是革命理论及实践之间的一种经由历史证实的合理链锁。这最后一种分析虽然只在某几方面吻合事实,而在其化许多方面则大不其然,同时又一依马克思思想解释事实,但对某些人不独提供工作的支援,而且使他们事前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以为自己是以科学方法揭示社会演变过程的。

三四 虽然通过马克思主义现有的具体形式,人们可以对这主义各方面及其提供信友反省及活动的问题,予以分析,但如忘记使他们彻底连在一起的紧密联系;只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因素而不注意这些因素与其思想的关系;实际加入其阶级?争并依附马克思对世界的解释,而不注意这过程所带来的、实行极权制的暴力社会,则是一种危险的幻想。

不得无保留地附和自由主义

三五 另一方面,我们见到所谓自由主义思想的复兴。这思想,藉着促进经济效率的美名,藉着捍卫私人于不断增强并压倒一切的组织力量的美名,以及藉着反抗政府极权趋势的美名而蓬勃起来。一定,私人的自发自动精神必须予以维护并发扬。但依附自由主义的信友,不在将这主义奉为理想,并宣称这主义有利于自由吗?他们原想将这主义视作适应今天情况的新的典型,却轻易忘记了:自由主义哲学的根本错误,就在于肯定私人在行为、动机及运用自由上是独立自主的。故信友对这思想必须加以慎重的鉴别。

三六 信友面对上述各思想时,要由信德的泉源及教会训示汲取必要的原则及适合的标准而彻底认识它们,免使自己始而为它们所吸引,继而为它们所禁锢,及至发现这类思想对自己的限制和实行极权时,已经太晚。信友而对(校按:应为面对)上述各思想采取超然的态度,只要积极对弟兄们做着具体的服务,则等于在所有思想中,肯定自己的选择是:以公教信友的特殊方式来为社会的积极改造有所贡献。(牧职宪章11)

不得乞灵于乌托邦

三七 今天,我们可由上述各思想试图肯定其自身的具体方式认识它们的弱点。官僚作风的社会主义、技术主义的资本主义及玩弄权力的民主制度,说明使人类和平共处于正义及平等内是多么不易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人们怎能逃避与唯物论及自我主义紧相连接的专横与暴虐?现代几乎无处不有抗议示威,便是为了这个原故。这似乎是人类病情深重的信号。同时,我们看到“乌托邦”又再诞生。人们宣称:乌托邦较诸甚么思想更能解决现代社会的政治问题。不过,忽视人们趋向乌托邦的现象,是不无危险的。乌托邦,在妄想逃避具体任务而投入想像世界中的人们,往往构成一个舒适的遁辞。生活于假想的未来中,是放弃当前责任的便利藉口。但应完全承认者,是这类有关社会的指摘多次刺激人心注视前面,使人注意到现在未加理会而实则隐寓于中的可能性,并将自己指向崭新的未来。这能支持人们的社会活动,使人相信人的心灵具有发明的力量。如果人们不拒绝开放心门,则能响应基督的号召。号称为“革新于主者的灵魂”的主之神,经常突破人们思想的藩篱,即使人们的理智乐于在这藩篱内找到安全,并甘愿将自己的活动局限于一定范围内。在人心灵内有一种促使人们突出任何系统及思想的力量,因为人是世界中的一个奥秘。人在历史及心理过程内发现自身是天主的子女,在人心灵内,约束与自由,沉重的罪恶与圣神的吹嘘轮流交替互争上风。

公教信德的活力战胜偏狭的自我主义。为人类救主耶稣基督所鼓舞并为望德所振奋的信友,参加修建人的城市的工作。这城市将是拥有和平、正义及手足关系的,将是天主悦纳的祭品。(见罗:十五,16)果然,“期待新天地的希望不仅不应削弱,而且应增进我们建设此世的心火。因为新的人类大家庭是滋生于今世的,并能提供新时代的某种预示。”(牧职宪章39)


不得贸然接受人文科学的结论

三八 在这为科技变动所垄断的世界上──科技有拉人走向新的实验主义的危险──又出现了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人以其理智征服了大自然,但刻下则发现人本身又为自己的理智所桎梏。人反而变成科学的研究对象。人文科学目前享有不少的繁荣。这类科学一面正在受到批评及彻底的审查,因为迄今被人接受的、有关人之为物的知识,不是显得太过实验化便是太过理论化。另一面,这类科学因了方法上的需要及先入的偏见,每次在不同情形下,将人的某些方面逐渐孤立起来。同时这种解释又为人宣称为完整的,或至少纯粹由量及现象观点来看是无所不包的。这类科学对人之为物所做成的削减(Reduction)证明有一个危险的臆断存在。人而崇奉由上述分析而得来的看法,等于将人残废化,等于在科学藉口下,使了解整个人之为物的工作变成不可能的。

人文科学可能产生的严重危机

三九 还须注意人文科学可能引发的一项活动。这类科学可能使人做出一个社会典型,并迫令人们依照这由科学证实的典型,来调整自己的操行。于是,人便要成为被操纵的对象,不独人的意愿和需求受到驾驭和变更,连人的价值观念亦莫不然。毫无疑问,这为来日社会及人本身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危机。因为即使人人同意建设一个为人服务的新社会,但主要问题仍在于知道人究竟是怎样的。


教会的立场

四○ 关于人文科学所有疑虑,其对信友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人的影响。但信友则不致缺乏应付的准备。就如我人在“民族发展”通谕中所写者,这正是教会对世界文明的特殊贡献:“由于教会有分于人类的伟大愿望,并见到这些愿望不幸落空后,便感到痛心疾首。所以教会切望帮助人类获致圆满的展望。教会所以向人类提供其独有的、对人性及人类的全盘看法,便是为了这个。”(13节)莫非教会应当反对研究人文科学并谴责其企图?犹如对自然科学,教会亦信任人文科学,并促使信友积极参与其研究工作。(见牧职宪章36)信友而为这类科学所鼓舞并为了希望更了解人之为物,在信德神光的烛照下,献身与研究人文科学,教会便能与这类新的科学开始交谈,这交谈颇有获致成果的希望。当然,每门科学只能在其专有领域内,获得人的个别然而真的一面而已,决不能对人的意义取得充分及圆满的认识。但在其界限内可能有积极的作用,这点是教会乐于承认的。这类科学可能扩大人们对自由的见解,较诸人们由于明了人的生活环境而料到的更多。于是,这类科学可能有补于公教的社会伦理。是的,公教社会伦理对指定的社会实例有所陈述时,必然了解自己亦是局囿于其固有领域中的。但公教社会伦理批评事物并将事物提升至更高境界的功用则将大为加强,因为公教社会伦理指出某社会认定是绝对依附于人性的行为和价值,只是一个相对的特色而已。上述人文科学,为便于发掘人之为物,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并非足用的。这类科学好似一种日加复杂的语言,只能使人深入,但不能使人解决人心的奥迹,亦不能对出自人心深处的愿望提供充分决定性的满足。

质的进步重于量的进步

四一 对人之为物具有进一步的认识,令人可能对存在于现代社会深处并号称为现代社会活动的动机、尺度及宗旨的“进步”二字,作一批评和说明。从十九世纪起西方社会以及与西方社会交往频繁的其他地区,曾寄希望于不断的进步和无限度的进步。人们以为这是人类努力解放自身于来自大自然的需要及来自社会的压力的手段。进步曾经是人类自由的条件及尺寸。进步因了现代化通讯工具的宣传,及人们要求更多知识及更多消费,而成为无所不在的思想。但现在人们对这进步的价值及效果发生了疑问:这种为人永无休止地追逐的进步究竟有甚么意义?人们正在相信可以获致并享有进步时,进步却逃之夭夭。这种漫无标准的进步何能满足人心?无疑,这说明只顾量(而不顾质)的经济进步不唯有限而且是错误的,亦说明人亦需要质的进步。人们彼此交往的真诚及承担任务的负责精神对未来社会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物品的生产量及消费量。今天,人们在克服了一以经济效率及商业、一以力量及利害关系衡量事物的诱惑后,决心以交往的密切、知识、文化的普及、互相服务并共同致力于公共福利,来取代以量为准绳的原则。莫非真的进步不在于道德意识的发扬?不在于休戚相关精神的益形扩大并自动开放自己于他人及天主?在信友来说,进步不得不朝向四末及死亡的奥迹进展。基督的圣死与复活、圣神的默牖(校按:音友,开导之义)帮忙人在真理的进步中与唯一不致受骗的希望内(罗五:5),以知恩的心情,运用其具有创造力的自由。

三段 教会对经济与政治的理念

教会训示的可靠性

四二 教会面对这许多新的问题,在其固有活动范围内,尝试满足人们的期待。虽说今天的困难,其范围之大和急不容缓是空前未有的,但真没有解决的方案吗?与人们的研究常相伴随者,是富有活力的公教社会训示。这训示即使不公然核定某种社会制度为良好的,或提供一个业已布置妥善的模型,却亦不限于只提示一个普遍原则而已,它还在福音大力推动下──福音的内容及需求如全部为人接受,则将是革新的泉源──将其考虑之结果怕合于正在演变的世局。同时,公教社会训示,是以教会固有的精神,即不求名利只求服务,尤其注意最贫困者的精神施教。最后,公教社会训示出自教会许多世纪的经验。这经验,除使教会继续执行其例常任务外,又使她负起现代世界的局势需要的大胆而具有创造性的革新工作。

教会对经济的理念:注意公共经济

四三 对分享福利一点,在各国内部或国际间,需要建立更合乎正义的制度。国际贸易需要脱离以实力为基础的关系,以达成有利于大家的协议。奠基于实力的关系从未能建立持久的真的正义,即使立场的改变有时可能找出有利于交谈的条件。何况实力的运用促使对方亦运用实力,而造成?争的气氛,这气氛引致毫无节制的暴力。(见“民族发展”通谕,56等节)如我人迭次肯定者:“最重要的正义任务是让各国在没有任何经济或政治垄断野心的通功(校按:应为通力)合作下,促进自身的发展。由目前各国互相交织的依存关系而来的复杂问题,一定多而且巨,因此必须有勇气修正国与国间的关系,修正产品的分配、贸易的结构、利率的管制及货币等国际制度。不得忘记人类是休戚相关的。又须有勇气对富庶各国经济成长的方式提出质问,并设法改变人们的见解,务使各国首先注意国际任务,并革新国际组织,增强其做事效率。

严防私人的经济霸权

四四 在新的增产制度大力推动下,国家疆界为之突破。我们看到崛起了新的经济势力与同时属于许多国家的企业。因了这些经济势力及企业力量的集中及善于适应,有力我行我素,而不受国家权力的干涉。因此,由公共福利观点而言,它们处于不受控制的地位。这些私人组织可以扩大其活动,而在社会、文化及政治领域内,一跃而为经济霸权。教宗庇护十一世在纪念“新事”通谕颁布四十周年的通谕内业经谴责的、生产工具及经济力量的集中,再度出现了。

力主节制贪欲,力求服务他人

四五 今天,人们渴望解放自身于需要及不再附属于他人。但这种解放必须由内心做起。人们必须不再为贪财、贪权二者所羁绊。除非人们对他人拥有超绝的爱,并因而经常准备替他人服务,则谈不到上述解放。不然,如所周知,连最具革命性的主义或思想,结果亦无非变更主人而已。新主人一旦掌握大权,便给予自己许多特权,便限制他人的自由,而建立新的违反正义的制度。于是,许多人乃对社会的造型提出疑问。促使许多国家互相竞争、彼此敌视者,乃是因为他们希望在技术、经济及军事上取得霸权。这种野心阻止人们建立一个为正义所左右的社会制度,在这制度内,进步的节拍一以更大的正义为依归,决不实施违反平等的种种,决不使人们生活于不断危及和平的、互不信任与彼此?争的气氛内。

教会的政治理念:辅导原则

四六 莫非我们只限于谈经济吗?经济活动是必要的。如果经济活动是为服务他人,则可能成为人类弟兄关系的发祥地及天主眷顾人类的信号。经济活动是人们实行与他人往来、承认他人权利、互相服务并肯定人格尊严的机会。虽然经济多次是人们互相敌视与争夺霸权的园地,但亦可能引发交谈而培育合作精神。但经济的危险在于吸收人们过多的精力及自由。这是人们所以感到必须转向政治上的理由。诚然,政治一词,意义可能混淆不清,急须加以澄清;但人人感到,社会经济,无论其为国内或国际的,最后取决于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乃保证社会统一的一个自然而必要的关键。其宗旨是公共福利。政治权力,除尊重私人、家庭及中间团体的合法自由外,应有效缔造必需的条件,俾使人人获得充分的真的幸福乃至精神目的。政治活动于其权力范围内,这范围在各民族与各国中,可能有所不同。政治权力常应致力于主持正义,并热中于公共福利,因为这是它最大的责任与义务。政治权利不得为了上述任务而侵犯私人及中间团体固有的活动领域及责任,因为这是他们用以合作而达成公共福利者。果然,政治权力介入社会活动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帮忙私人及社团,总不得摧毁或并吞他们。(散见“四十年”及“慈母与导师”二通谕和牧职宪章)。政治权力固有的圣召是:知道怎样对个别问题采取不干涉态度,以集中视线于关系大众福利的公事,甚至超越国家疆界的国际福利。认真从事政治工作,无论是地区性的、国家性的或世界性的,等于肯定,人人有义务承认:自由选择为城市、为国家乃至为整个人类谋取福利,究竟是甚么和有着怎样的价值。政治──其实不止是政治──是信友为服务他人必须承担的任务。政治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却致力于调整人们彼此间的关系。政治范围宽广,包罗万象,但并非唯我独尊的。人而视政治为绝对价值,并不惜入侵他人权利,则可能带来严重危机。信友虽然深知,政治必须受制于其固有原则,但如为人敦请,并立意献身于政治活动时,则须设法采取与福音一致的抉择,并在合法的多元主义范围内,以有效而不求名利的态度,以私人或集体的名义,替自己的信德作证。

实现让人人负责的民主

四七 由经济而转向政治一点,说明现代人的另一要求,即加倍分担做出决议的责任。现代人,由于文化水平的提高,自由愿望的增进,以及面对世界不稳定的未来,更加意识到,今天的抉择如何左右明天的生活,故上述合法的要求益加显著。教宗若望廿三世在“慈母与导师”通谕中(见82-97节)曾经强调,让人们负起责任如何是人性的基本要求,如何是自由的具体运用,如何是人们发展自身的途径。同时,又指出,如何应保证人们,在经济尤其企业上有分于做出决议的责任。(见牧职宪章68,75)今天,人们的责任感益加扩大,而延伸于社会及政治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使人合理地有分于做出决议的责任的制度,必须予以屹立并增强。虽然,由于有待抉择的议案日趋复杂,必须考虑的问题日形众多,事先料及未来的后果不无错误的危险──即使新的科学在这重要的关头,致力于启迪人心,使能善用其自由──故有时在这方面需要有所限制,但这些障碍不应将让人人有分于做出决议及自由选择的计划延缓下来。为平衡日形强大的技术主义,必须发明一种民主制度,不唯让人人得知国是并发表意见,而且让人人负起责任。这样一来,各社团便能逐渐分担政府的责任并生活于责任中。同时,惯于要求自主因而对抗他人权利的自由,便可发展于人性高深的现实中,亦即人人致力于培育与他人的合作精神。但在信友,则除非丧失自身于使人自由的天主内,不能取得真的自由,恢复于基督圣死及复活内的自由。

结论

信友要积极工作

四八 教会在社会中经常有意执行两种工作:一是照耀人心,以帮忙人们发现真理,并在诱引他们注意的各种论调中,求得应走的正路。二是参加行动,并以真诚及有效服务发挥福音的神能。教会不是为了忠实于这志愿而派遣司铎于工人中,使之执行宗徒使命?这些司铎不是凭了充分有分于工人生活情况而为教会关心及追求工人福利的事实作证?

因此,我人一再诚恳地促请每位信友。我人重复着我人在“民族发展”通谕中的话说:“信友应负起改造世界的任务。神职人员的责任,是陈说、讲解在这方面应遵循的伦理法,而在俗信友的义务是自发自动地工作,不必等待命令,务使基督精神不唯深入人们的思想、习尚,而且应打进法律和国家机构中”(59节)。每人要反躬自省:迄今所做何事,将来应做何事。只从事举出原则,表明意向、谴责违反正义的孽行、先知似地控诉社会的恶习,是不够的。除非人们更活泼地意识到个人的责任,并有效地做事,则上述一切等于徒讬空谈,毫无分量可言。除非人人了解自身亦有分于社会的不义,并需要先由自身的悔改做起,则将社会的不义诿诸他人是太容易了。这种基本的谦虚精神将能避免倔强及派系之争,并能使人面对这似乎太过庞大的任务,而不致气馁。信友的信心首先肇端于下列真理:他们深知,基督在此世与我们共同工作,在其妙身教会内,及通过教会,在整个人类中,继续其完成于苦架而在复活日胜利结束的救世大功。其次,信友熟知,其他人士亦在工作,亦在为了同一目标而负起为正义及和平而奋?的任务。因为人类表面上虽似乎麻木不仁,但内心里都愿望生活于人类手足关系中,并渴求更为扩大的正义及和平。

局势暧昧时要机警

四九 每人在不同环境、工作及组织中,要在良心里指定其应当分担的工作。如果信友周围的潮流,除表示人们合法的愿望外又暗示一些比较暧昧不明的趋势,信友必须做出明智而警觉的抉择,并避免无条件的合作,或违反真的人文主义原则的合作,即使这合作出自对他人的真诚的关心。信友如真有意一依其信德扮演一个特殊角色──这正是没有信仰的人士期待于信友者──则在其积极承诺中应设法声明其动机,并跳出指定的主张,而采取更广泛的看法,以免陷入自私的派系及剥夺自由的极权主义中。

要体验他人的不同主张

五○ 处于具体情况中的信友,如果顾虑到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则必须承认,人人可以合法地选择不同的立场。同一基督信仰可能引人接受不同的承诺。(见牧职宪章43)教会敦请信友接受以基督精神、鼓舞并革新世界的两项工作,以推进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使社会制度适合今天的真正需求。教会向某些初看似乎采取敌对立场的信友们──这是选择不同立场的结果──所请求者,是致力于谅解他人的立场和动机。人而忠于审查自己操行的是否正当,将使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具备更深入的爱德。这深入的爱德虽承认人与人的有异,却深信有团结一致的可能。团结信友的链锁较诸分裂他们的任何事物更为有力。(同上93)

真的,许多人,即使不致只为私人利益而生活,但在现代制度及具有影响力的环境中,他们全为其思想及工作所左右。另一些人则与其阶级、文化如此难分难解,使到他们毫无保留地接受其周围所有的思想及选择。(见得前五:2)人人要细心反省,以取得吻合基督圣训的真的自由,这自由使人在极其个别的环境中,能以接受普遍的观点。

要以爱德为天主圣言作证

五一 亦就因为如此,信友们参加的组织虽具有不同形式,却有责任通力合作。他们无需以国家机构名义来做事,而应以自己的方式并以超出其个别组织性质的方式揭示基督信仰的具体要求,以合理地达成社会必需的改善。(见启示宪章31;教友传教法令5)没有圣神的德能工作于信友们心中,使之在关系其弟兄们的存在及未来的事情上,服务他们,并以这类服务而为天主圣言作证,则今天较诸任何时代更无法宣讲天主圣言,更无法使人们倾听天主圣言。

五二 可敬神昆!我人深知,上述种种并未触及今天信友与善意人士所面对的一切社会问题。对我人最近有关各国应以一致步伐来发展整个人的严重问题所发表的声明,连同你不久之前在开始第二个十年发展计划时所做献词,人们仍然记忆犹新。我人写出这些思想,目的在于提供教友会议及正义与和平宗座委员会以若干新的资料,以鼓励人们从事下列工作:“提醒天主子民,使之充分了解其在现代的角色”并“在国际间促进使徒事业”(Motu proprio "Catholicam Christi Ecclesiam": AAs, 59 (1967) pp. 26, 27)

我人怀着这些希望,祝你,可敬神昆,宗座遐福。

梵蒂冈,一九七一年,五月十四日
教宗保禄六世

教宗保禄六世,《八十周年》公函,韩山城译释,台北:安道社会学社,一九七○年。
准印者:罗光总主教

余伟华校对整理,二零零三年一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