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期的性別不安

如果一個孩子,不認同與生俱來的性別,而強烈地感覺自己是相反的性別, 這種性別認同障礙的狀況, 在醫學上是一種病態,稱之為兒童期的性別不安。外國的調查發現,每一百個兒童便有一個出現這問題。這些兒童渴望自己是屬於另一個性別,喜歡穿著異性的衣物,及選擇異性的玩具 ; 在行為舉止方面,亦表現出與另一性別更為相近。

以往,治療性別認同障礙兒童的方法是心理輔導。跟進研究發現:在成長後,大約八至九成的患者,最終會接受自己的天生性別。近年,所謂「性別理論」提出一種觀點,認為性別(gender) 是指心理上的性別,與生理性別 (biological sex)可以完全分割,無需一致。 雖然這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 是極具爭議性的, 但卻在醫學領域興波作浪,引起了巨大的變化。許多醫生及心理學家認同性別理論的觀點,相信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同樣是與生俱來, 而且兩種性別是未必一致的;所以,當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出現不協調的情况,亦並非不正常的現象。他們認為如果兒童出現性別不安,不應改變心理性別去遷就生理性別;反過來,要經過變性手術去改造生理性別,以迎合不相符的心理性別 。這些醫生和心理學家更堅稱祇有這種治療,才能舒緩性別不安兒童的心理折磨,和避免他們走上自殺之路。

 

根據這些還未確立的理論,世界各地的一些治療中心 ,已急不及待地推行了新的療法。這療法是 : 當兒童被診斷患上性別不安,在發育前,會接受荷爾蒙治療,去抑制青春期的生理變化。當孩子十六歲時,如果決定轉變成另一性別,便進入第二階段荷爾蒙治療,目的是引發相反性別的生理性徵, 而這些生理變化將永不可逆轉。荷爾蒙治療有很多危險的副作用,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和增加患癌的機會等。在第二輪荷爾蒙治療後,由於生殖腺的組織被破壞,病人將永久失去正常生育子女的能力。荷爾蒙治療完成後,病人在日後可計劃進行性別重置手術,將性器官改造成異性的模樣。在一些國家,這種治療方法已成為主流;甚或是在全球許多地方,例如美國某些州及加拿大安大略省,用心理治療去試圖改變性別不安兒童的心理,去接受自己的生理性別, 是被禁止的,違例的醫生或心理學家會被吊銷執照。

 

需要強調的是,上述治療兒童性別不安的新療法,並沒有研究支持其成效,實在是違反了醫學界一貫以來以證據為基礎(evidence based)的治療原則。此外,既然如前文所提及,八至九成性別不安兒童,到後來都能接受自己的生理性別,那麽為何還要對他們施以這種既危險、又痛苦的冶療呢?再者,醫療的另一個金科玉律-「首先,不要造成傷害(first do no harm)」,亦被這種殘害身體的治療方法否定了。

 

雖然,這種治療模式還未在香港流行,但為了世界各地的兒童設想, 我們「關注性多元文化專責小組」在這裏呼籲教友們關注這問題,並發聲支持停止這種傷害兒童的不人道治療。

 

文章於2018年9月16日刊登於公教報